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继华 《中国文化》2014,(2):160-179
1795年,荷尔德林开启了其诗哲生涯。受席勒耳提面命,青年诗人濡化浸润于“哀歌”灵氛之中。自命为“自然之友”,面对伤风败俗的社会,哀婉人性不复圆满,痛感世界不再令人着迷,席勒长吁短叹,悲情润笔,催生出浩叹《哀歌》,后将之更名为《散步》(Der Spaziergang)。  相似文献   
2.
王红玫 《现代语文》2015,(3):124-128
朱维之是当代文学翻译家,比较文学大师。基督教家庭背景和求学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翻译实践与学术研究,以及他对宗教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解。从文学角度出发,朱维之发现了《耶利米哀歌》与屈原《九歌》之间的"文学姻缘"。基于二者间的相似,并以前人"以诗译诗"的历史为鉴,朱维之运用翻译再创造策略,用九歌体翻译哀歌,成功再现了哀歌的风格、内容及其中所含诗歌意象,很好地传达了哀歌的文学价值。基于此,朱维之的译本相对《圣经》中文和合本及李荣芳的骚体哀歌都有着优越之处。本文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揭示了朱维之的翻译思想和审美翻译观。  相似文献   
3.
小林多喜二的《腊月》与老舍的《月牙儿》是日中两国当时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两部作品都赞扬了下层人的善良品质,都对罪恶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小林多喜二与老舍都巧妙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独白”等艺术手法。小林多喜二拘泥于“塑造群像”的主张,有非个性化特色。老舍力主观实主义手法,人物个性鲜明丰满。他们的创作实践证明了一条宝贵的经验:一部完美的艺术作品,不能用思想性取代艺术性,要努力塑造丰满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的《白孔雀》是一曲现代牧歌,小说中描写的自然风景、农事、爱情及理想化的乡土生活,都具有牧歌属性。哀歌是牧歌发展的一个分支,以衰败和忧伤的格调,表达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小说中传统农业耕种方式逐步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爱情和友情也走向解体,哀歌的主题也随之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是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词人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虽然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民族岌岌可危,一腔愁苦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写了此词。  相似文献   
6.
哀歌》和《哀郢》在古希伯来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均属具有经典意义的名篇。《哀歌》乃希伯来经典《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作品之一,写于公元前586年古犹大王国都城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事件发生之后。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早年文章《摩罗诗力说》的题目英译入手,探讨“摩罗诗人”的本质,提出“摩罗诗人”是“贵族反叛者”的代表,其建设性与破坏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共存,而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也是从“摩罗诗人”逐渐走向“平民革命者”的历程。本文认为,鲁迅所谓的“摩罗诗”类似于控诉社会积习流弊,召唤改革、革命的《耶利米哀歌》,而作于清末的《摩罗诗力说》也可以看作是一篇鲁迅的《耶利米哀歌》。  相似文献   
8.
"天使诗人"里尔克的精神自传体小说《马尔特手记》营造了一个充满幽灵、生者与死者共居的童年世界,揭示出马尔特恐惧与兴奋并存的心理经验。在这复杂的情感背后,蕴含着他试图将无法言说的幽灵经历转化为语言的努力,以及他在语言和现实间寻找家园而不得的挣扎痛苦。从"幽灵"与《杜伊诺哀歌》中"天使"形象的相似性,可以探寻里尔克诗学思想的发展的重要脉络。  相似文献   
9.
重庆作家谭长军创作的长篇小说《八德谣》通过对巴渝大地上一场农民起义的叙写,体现了作者对农民起义,对生命和对历史的深层思索以及对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和讴歌。文中的起义领袖人物形象是作家历史观的总结和表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小说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彰显现实精神、表明民间立场、寄托人文关怀、揭示历史规律、突出巴渝文化特色是该小说的主要特征和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0.
鲁静 《文教资料》2013,(33):28-31
诗歌是具有诗意的歌,所以诗歌翻译中,语音是不能不考虑的。本文以意大利美学大师贝内迪托.克罗齐的关学观点研究译本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他对于翻译的观点是,翻译就是创作,由此译作才能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品存在于译入语文化中。本文选取的三个译本分别来自郭沫若、卞之琳和丰华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