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5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源氏物语》中的第12卷《须磨》,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写得跌宕有致的最精彩的部分,充分体现了日本平安时代王朝学的特征和最基本的艺术特色,贯穿着日本学独特的“物哀”美学理念,历来被源学研究界公认为全书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2.
《哀江南》节选自清代传奇剧作《桃花扇》的最后一出《余韵》,是转行做樵夫的教曲师傅苏昆生唱的一套曲子。几乎所有评论《桃花扇》的人都认为,《余韵》是孔尚任匠心独运、大胆突破以宣泄"兴亡之感"的神来之笔。而《哀江南》在全剧中起到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世界里,写人物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艺术分支,如何写好人物的感情,使感情表现的越发深刻,这是古今文学作者在创作时所面临的问题,以人物的"乐"来反衬人物的"悲"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写作手法,也即是人们常说的"以乐写哀"。  相似文献   
4.
祭文作为一种实用性文体独立存在,伴随着祭祀文化一路延续至今,生命力顽强,其抒情性亦为更多学者所肯定。但随着时代的革新,祭文的抒情性也有所异化,甚至演变为现今祭典中"诗歌化"的口头表演形式,虽然界囿未泯,然其难得的抒情性却已古今相异,此情愈演愈淡,向应酬性方向发展。文章目的,一是探究古时祭文抒情气质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二是强化当今祭文的抒情气质,契合古时祭文产生的缘由,亦是对今人盲目传承祭祀文化过程中真情的召唤,真正实现祭文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做到人格和心灵的坦白。  相似文献   
5.
濮人曾经是古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之一,在云南境内有广泛的分布,但由于政治和战争的原因,以及汉民族的迁入,哀牢濮人经历了漫长的迁徙,分化为多个少数民族。但哀牢濮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朴素的生态适应性并没有因民族衍变而消失,而是超越环境的变迁顽强地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调适人与自然环境,处理人地关系的很好借鉴。  相似文献   
6.
庾信《哀江南赋》历来为后世学者称道和讨论,同时人们也普遍注意到庾信作品用典风气在该长篇赋文中的典型表现。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当代西方结构主义互文叙事学的方法论借鉴,从而着力将庾信《哀江南赋》贯穿全篇的当代史叙事与不断穿插介入的典故叙事两者间相互交接糅合的互文性结构关系予以探讨。本文由此指出,赋家庾信正是通过这种互文性文本叙事策略,使其主观思想意志中的南方家园故国情怀以及源发于华夏国族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意识等,在《哀江南赋》的正文铺展与典故运用中更加突出而深沉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8.
一、作者简介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博闻多识著称,尤以诗赋见长。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雪国》主题探讨,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部《雪国》"。可以将其主题归纳为浮士德式求索,主要表现在驹子、岛村和作者川端康成身上。岛村是无目的的求索,最终得到肉体和精神的拯救与净化;驹子虽生活不幸,但依然求索不止;川端康成求索的则是日本的传统美,呈现出"故乡"找寻意识,继承和发扬了物哀情调和幽玄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悼祭文学中,对悼祭这种包含重要伦理观念的主题,往往采用松和柏这类极富表现力的意象,不仅有效地强化了悼祭主题的表现功能,也突出地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丧悼文化心理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