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辨正     
<正>3月17号,备受注目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指导未来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这个文件没用"城市化"这个词,用的是"城镇化"一词。我注意到,目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各类文件中和中央报刊中均使用了"城镇化"这个词。2013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3.73%(美国82%,加拿大77%、法国  相似文献   
2.
葛明 《新闻爱好者》2011,(14):52-53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5%左右,2030年,有可能达到65%。城市的竞争力固然取决于城市的内在发展水平,但同时也需要外在的宣传和推广,从一定意义上讲,形象广告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认识城市、认同城市的纽带。在人们获得城市居民身份认同的同时,还应该有文化的认同和价值观的认同。城市化大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让城市营销的战略性意义显得更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末期中国的城市化率要达到51.5%,山东的目标则是达到55%,为什么山东的城市化目标比全国高出这么多?"十二五"规划全国每年创造就业岗位900万个,山东则规划每年创造100万个就业岗位,占到全国总数的10%还要多,靠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周军 《华夏星火》2005,(3):22-23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其中农民就有9.3亿。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左右,而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5%。这表明,占劳动力1/2的农业只创造了1/7的产值,而不是1/7的经济量,却要养活占总人口超过70%的农村人口。由此可见,要想使农民富裕,必须减少农民。大幅度减少农民数量,加快城市化建设,是化解三农难题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也必将是中国赖以崛起的终极方式和根本选择,它也是一个以全球为范围的趋势。在历史上,城市化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与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现在,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迅猛,城市化率分别达到80%、82%和30%。  相似文献   
6.
《政治课教学》2003,(6):48-4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全面阐述。归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四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内容最系统、最全面、最准确的诠释。但是,这些内容除了GDP要在20年内再翻两番是一个量…  相似文献   
7.
对农宣传同整个宣传工作一样,往往总是从某一具体、微观的事物落笔。但是从文化自觉的高度讲,要使微观报道具有宏观的意义,就必须从宏观的把握、思考和谋划之中,去发现、审视和报道微观。因此,新闻报道既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既要接地气,更要通  相似文献   
8.
《工程建设与档案》2013,(4):449-449
作为城镇化的题中之义,农业人口的减少必然导致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谋生,而由此催生的“城中村”、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不能回避的难题。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达52.6%,有大约2.6亿农民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虽然进城务工大潮已持续数十年,但由于其“亦农亦工”的身份,绝大部分已居城市“安身立命”的务工者只能“蜗居”于“城市之疮”城中村。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化率由1979年的8.5%提高到2001年的36%。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人们不得不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种种欢娱饿同时,面对诸如城市交通恶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城市综合症”,造成了城市土地、能源、空间和时间的浪费。要达到既控制城市增长、同时增加城市容量和人类活动空间,既缓解交通堵塞.又少占用土地的目的,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将成  相似文献   
10.
数字·未来     
《中国新闻周刊》2001,(30):17-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