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49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更新,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信息化所需的各种硬件、软件频繁更新换代,却是中小企业无法承受的。基于SaaS的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2.
《安徽教育》2011,(6):19-19
【正】本刊讯5月17日,由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芜湖市人民政府、安徽工程大学共同举办的"2011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人才对接会"在芜湖举办。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厅副厅长杨德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林海,芜湖市政府副市长詹云超,安徽省江北产  相似文献   
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结合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在于市场导向的内生因素和政府主导的外生因素。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通过提升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创新型集群,以工业园区(开发区)为载体,做足"专"、"精"、"特",依托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块状经济",形成吸引产业转移的多样化平台,以及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支撑体系完善等对策来实现与产业集群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江北与江南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集中区与现有开发区的功能界定、集中区与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集中区建设与农民能力建设的协调、集中区产业错位发展、集中区融资以及管理体制等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明晰集中区产城一体化的功能定位,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渠道,凸显两大集中区的产业特色,拓宽多层次的融资渠道,不断完善集中区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应对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凸显皖江城市带示范效应和探索创新承按模式的需要,集中区建设应在借鉴天津滨海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作用,创新多元化乎殳融资体系,开拓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井通过集约优化土地利用和推进配套设施建设等措施,探索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集中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7日至2013年2月14日,一个名为“中国之光大型花灯会”的中国灯展在荷兰鹿特丹市欧洲桅杆公园隆重举办,为这座有誉“世界第一大港”和“欧洲门户”的城市带来浓浓中国年味。  相似文献   
7.
美国赛事及场馆设施外部效应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就美国关于赛事及场馆设施外部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赛事及体育场馆设施并不能给所在城市带来较大的正外部经济效应,但可为其带来城市自豪感等无形效应;政府资助球队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费用应主要由使用者和受益者负担.在与我国赛事及体育场馆设施的外部效应研究现状进行简单比较与及差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当前我国应加强对赛事及场馆设施外部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皖江城市带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级数突变法对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合肥和芜湖各项城市创新能力处在较高水平,而其它城市的各项创新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城市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依据研究结论,从建立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多极、形成核心城市辐射与区域城市联动发展机制、寻求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科学把握创新投入、产出效应等方面给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为背景,在引力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计算出带内城市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大小,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测算了影响城市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带内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来,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围绕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激烈争论迄今没有停止,并演化出几种主流的观点。在分别对这几种主要观点进行简要述评的基础上,指出中等城市在城市化中的战略地位,积极合理地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带,将会迅速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