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5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兰 《学子》2014,(13)
正"美文",一见这词,就有一种优雅的、美好的感觉。对它的理解,有两种解释:一是就文体说,指的是艺术性的散文,或者叙事,或者写景,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都为了抒情,或者说都要抒情。另一个是美丽的文章,就是要文辞美丽,要有文采。而对于"诵读"我们或许更多时候将它与"朗读""朗诵"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对于教学中的"诵读"有其独特的特点。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读"是这样要求的:第一学段,要求学生"学习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词史上,北宋初期的词人柳永率先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铺叙手法。宋代词论家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①中指出,唐五代作词,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这一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即为明证。  相似文献   
3.
陈培霞 《教学随笔》2016,(6):148-149
李清照一生创作了大量经典词作,《声声慢》是词坛不可逾越的佳作之一,也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浓缩,艺术之美无与伦比.本文从叠词的运用、音乐韵律、构思层次和情景意境四方面着手,对其蕴含的艺术美做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4.
寓言三则一、重点与难点:1.三则寓言的主旨及其现实意义。2 .这三则寓言写法上的不同。二、“思考与练习”提示:1.第一则是直接写故事,无被喻对象却寓意自见。第二则故事和被喻者所占篇幅对等。第三则有故事无被喻对象,但主旨却在最后用“郁离子曰”的形式发议论而点明。这样写的原因是,第一则无需点明更无需写出被喻者,因为寓意十分明显。第三则只要轻轻一点即明。而第二则应把被喻者的特点说清楚人们才能和虫负虫版小虫的特点联系在一起。2 .《虫负虫版传》是借虫负虫版小虫见物则取又好上高的特点,与贪官污吏贪婪又好往上爬的基本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课堂回放 <声声慢>教学实录 师: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凭一份清高一份脱俗,独步词坛,光耀千秋.她半世孤苦却心系故国,她一生坎坷却坚毅执著.她用七十余年的生命抒写了万世流传的妩媚和凄婉,她就是李清照. 这堂课,我们共同来"读"她的千古名篇--<声声慢>.(板书:读)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晚来风急"一句"晚"别作"晓".回顾《漱玉词》的版本情况,发现宋代选本中并未出现这首词.首次收录《声声慢》的是明代的《词品》,此处作"晚".经进一步统计《全唐诗》和《全宋词》中"晚来风"与"晓来风"的使用情况后,发现"晚来风急"出现的次数较多,而没有出现"晓来风急"的用法.再综合本词的写作时间和整体内容,发现"晚来风急"更为合理,符合时人的写作习惯.  相似文献   
7.
正~~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想: 我一直以为教材每个单元编排多篇不同的课文,除了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诗文风采外,还有让授课教师有机会采用不同教法讲授的日的。因而,我在设计教学时,除了坚持一以贯之的原则,还会特意设计针对本课的教法流程。本课以分析李清照南渡后词作风格特点为主线,开展教学。而鉴于本例解读众说纷纭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教学时间9 0分钟的前提下,对婉约派的名篇《声声慢》进行了教学设计,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从口语交际、阅读、体会作者情感、情境等几方面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宋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声声慢》作为中国诗词典范众多译者对其英译版进行探索。文本类型理论是涉及文本类型、语言功能及翻译策略的理论,以文本分类作为翻译策略选择的基础。本文在文本理论框架中对以韵律美著名的许渊冲译本进行赏析,从而反映在适当的文本类型下选取的翻译策略会对译文的美感和忠实度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