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1919年,徐树铮以短短22天的时间,兵不血刃促成了外蒙古撤治,完成了外蒙重归中国版图的工作。虽然维持时间不长,但是不失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仍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兮夫 《湖北档案》2013,(4):43-46
段祺瑞 点将1919年9月初,段祺瑞府邸。仆人来来往往的身影,刻意压低的说话声令段祺瑞不胜其烦。他此时已非独揽大权的国务总理了。 皖军在直皖大战中全线溃败,段祺瑞只好请辞总理以求停战。直到这时,自视甚高的段祺瑞才不得不承认,自己重回高位将难于上青天。  相似文献   
3.
外蒙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但由于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国内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沙俄政府的策动,外蒙政局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动。本文就1911~1919年间,民国政府在西北边疆问题上的举措,外蒙“独立”、“自治”到“撤治”问题的国际纠纷,对外蒙“情愿取消自治”的内外因素等问题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4.
1936年4月至7月,民国外交史专家张忠绂先生与徐树铮之长子徐道邻先生以《独立评论》杂志为平台,围绕1919年外蒙撤治事展开了持久的论争.双方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了辩论:一是外蒙撤治中究竟谁系主动?二是关于徐树铮在撤治事的功过问题.透过这一论争,我们能够发现一些颇有价值的历史细节,这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客观地理解外蒙撤治事,尤其是此期中央政府在外蒙撤治进程中的立场和地位.通过对这场论争的解读,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历史的进程并非沿着直线演进;对历史人物的是非评价,亦并非是黑白分明、昭然可判.  相似文献   
5.
四次日俄协约的形成及对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俄两国在日俄战争后,迅速走上缓和协调的道路,先后缔结四次协约,形成了在中国东北、内外蒙、朝鲜半岛划分势力范围的局面。日俄协约体系对东北亚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加快了朝鲜亡国的进程,使外蒙古事实上从中国分离。日俄共同瓜分中国东北的举动,阻碍了美国对东北亚的资本扩张和势力介入,加剧了日美之间的矛盾,使东北亚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化。最后以日本在二战中彻底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围绕外蒙"独立"之中俄交涉经历了中俄北京谈判和中俄蒙三方恰克图会议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谈判双方签署了《中俄声明文件》、互换了《声明另件》。根据《中俄声明文件》及《另件》,沙俄获得了操纵外蒙全部政治、经济的条约根据;中国虽然争得外蒙是中国领土之一部分的虚名,然而,被剥夺了在自己领土——外蒙的几乎一切权利。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7,(2):62-67
1945年2月,苏美在雅尔塔会议上就远东等诸多问题达成谅解,其中商榷外蒙古维持现状,这为外蒙的最终独立埋下了伏笔。在美苏的重压下,已没多少回旋余地的国民政府数度派出代表同苏联展开数轮艰苦谈判,最后以变相承认外蒙独立等条件作为反条件,取得了苏联支持国民政府一统中国的名义上的承诺。外蒙古的独立,深刻地改变了战后远东地缘政治格局。以台湾方面所出史料来考察,或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多角度理解把握此段史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