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0篇
科学研究   29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构思美。这首诗开篇独具匠心,它不直接对天姥山的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却通过“海客谈”和“越人语”,将天姥山与传说当中的“瀛州”相提并论,一下子把读领进了烟涛雾海虚无缥渺的世界里了。然后诗人寥寥几笔,运用夸张、对比、以宾衬主等手法,来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奇。而醉心于山水的李白,正是“因之”要“梦游”天姥山的,所以接下来诗人采用交替递进的手法,开始了梦幻中历险式的攀登和游览。山上的景色时而“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令人留恋忘返;时而山泉轰鸣,山林颤栗,云青欲雨,水波生烟,让人暗自称奇。时而又“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轰然中开”,使人惊叹不已。紧接着,天上的神仙——“云之君”以各种各样美妙无比的形式纷纷降临,从而使诗人的梦中历险也达到了顶峰。而当诗人正陶醉在这无比瑰丽的风光中时,“忽魂悸以魄动”,一下子跌回到了现实中来了。其构思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2.
杨森 《寻根》2015,(1):91-94
和田(古代称于阗)美玉以白、润为上品,现今民间好玉者动辄称和田极品白玉为羊脂玉,但专业玩玉者通常则称之为白玉,只字不提羊脂玉,否则就觉得是本行道的新手而非行家里手。但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号窟出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在世界的万花园中也散发着独特芳香,彰显着中国元素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唤起学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语文教学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不容乐观,原因诸多,其中有一点,就是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彰显古代文化常识的魅力呢?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  相似文献   
4.
赵阳阳 《文教资料》2006,(36):58-59
《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是一方新近发现的墓志,赵立春先生曾撰文予以研究。本文依据图版对赵先生的录文进行校补。  相似文献   
5.
董莉清 《兰台世界》2016,(18):40-42
年龄、工龄、党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干部身份(三龄两历一身份)基本信息是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其审核是一项非常严肃、政策性强且需要管档人员长期执行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我校干部人事档案三龄两历一身份存在的问题,以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探讨三龄两历一身份的具体认定方法,进一步提出改进人事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从而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及规范性,更好地为干部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彝族十月历文化园的建成,是当今彝学研究成果开发利用的成功范例,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具象展示的精品力作,当中外游客身临其境为彝族精湛历法而惊叹之余,尘封的岁月已记录下开拓者拂尘拾珠的探索历程,并彰显出十月历被发掘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灌阳县丧葬仪式中的大歌充满生活气息,语言朴实、生动感人。它擅长于人物的刻画、事件的描写和环境的渲染,使听众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具有逼真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许衡不仅是一位理学家,而且是一位科学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科技教育,参与了制定《授时历》的工作并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科技史上的地位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节气,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的华人来说,那是最熟悉不过的了。节气是我们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的世界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即所谓古常言之"靠天吃饭"是也。即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定胜天"也只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壮"人"之气、灭"天"之威风的豪言壮语而已。  相似文献   
10.
回音     
<正>经盛鸿:最近我一直在看《档案春秋》杂志,学到不少很有用的知识和写作方法,越看越喜欢。贵刊努力做到:尊重史实,绝不虚构;有新史料或新意:有文采。这种严谨求实的办刊理念值得称赞。@申城老克勒:我注意收集老上海的各类照片、文章,《档案春秋》杂志是我收集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有一次,偶尔在"上海观察"App平台上,看到"告别书荒年代"等转载自贵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