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1篇
教育   388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10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八千米高空,我在安静地读书。“先生,我们的飞机正经过广岛。”漂亮的空姐莞尔而笑,打断了我对法国大革命的沉思。“外面天气晴朗,很适合您欣赏下边的风景。”我合上书,拉开遮光板,窗外天色蔚蓝,书本带来的压抑感瞬间消逝。低下头瞰临广岛全貌,没有来过这里,但“埃诺拉·盖伊”投下的那颗“小男孩”和杜拉斯笔下的那段让人神迷的恋情让我不禁对这座同时拥有着痛苦与爱的城市浮想翩翩。思绪刹那爆破,无数的碎片散落到心里各个角落。  相似文献   
3.
“平民”,在大革命时期是个褒义词,比如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又如196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但在太平盛世或纸醉金迷的社会氛围中,则马上就会被涂抹上贬义的色彩,因为这个时期的风向变了.崇尚的是金钱和“贵族”。  相似文献   
4.
高亚威 《考试周刊》2014,(94):171-171
<正>纵观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现状,不管是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抑或郭思乐的"生本教育",之所以成功,都是因为尊重教学主体。"学讲"教学的大力推行正是顺势而为,是徐州教育的一次大革命,必将使徐州教育长足发展。然而随着"学讲"方式的逐步推进,我们遇到了那些曾经走在课堂教学改革前沿的名校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这些问题就像一堵无形的墙,阻挡着"学讲"向深水区发展,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产生盲人摸象的迷局,有感无质,有  相似文献   
5.
魏泽民 《档案》2014,(4):37-40
王基永(1903-1930),号季培,湖南省湘乡县莲花桥人,是上世纪20年代湖南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中共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l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王基永神秘失踪,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后来流落甘肃天水、礼县。为隐蔽身份,躲避国民党反动军阀的追杀,王基永到天水后改名为王鸣真,经人介绍,先后在礼县法院、礼县县政府任职,后来在马绍棠县长身边作了政府录事兼民政科长。直至马廷贤礼县屠城时,王基永因组织军民抗击军阀马延贤军,在战斗中战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曹钦 《世界文化》2014,(4):27-29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2012年底王岐山推荐《旧制度与大革命》之前,托克维尔这个名字恐怕还是相当陌生的。不过,许多年轻人或许并没有这种感觉。早在中学时代,他们就在思想政治课本上认识这个法国人了。在那里,托克维尔是作为“个人主义”的批判者被介绍的。但最令他广为人知的,还是他对法国大革命和民主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世界近代史上,在论及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的规定时,教材认为这是违反《人权宣言》中“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规定,但仅凭该点来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是远远不够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真实是历史的生命.历史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文章以大量真实的材料说明周恩来从1898年诞生到1927年的伟大革命实践活动及其高尚情操,旨在阐明纪念周恩来,学习周恩来!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红岩》中英雄人物的评论,一方面高度赞扬了他们为构建民族国家而掀起的巨大革命浪潮;另一方面也咀嚼了巨大革命代价后的酸楚,从而引发人们对民族国家构建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