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篇
教育   291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28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而“叙事情结”正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中国古代叙事诗“失语”的关键就在“叙事情结”的丢失。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媒介失语现象的经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阶层加大了对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的追求。以大众媒介为主的文化产业也成为各个阶层争相追逐的资源。文化资源拥有的多少决定了一个阶层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声音的强弱,这种声音即是话语权,媒介表达的权利。农民工由于本身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在事实上的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格局,使他们和城市市民形成较大差距,并被孤立在城市中,没有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失语"本是一个医学名词,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症状,表现为对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丧失。本文中则指目前儿童在语言表达上普遍存在的失真、失我的不良现状,即儿童根本没有一套自己的话语,一旦离开了固有话语,就几乎没有办法表达,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哑巴"。而在笔者对此现状的诊断中,发现固有的语言模板和教师评价是造成此现状的重要原因,只有消除模板影响、改变固有的评价机制,才能帮助儿童尽快走出"失语"困境。  相似文献   
4.
《板桥杂记》虽然是一部冶游之书,但值明清交替之际,却渗透着汉文人普遍的“遗民情怀”,仔细剖读《板桥杂记》会发现,这一时期“遗民文人”普遍感伤的常常不属高尚的家国情感,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失语和个人的挫败感。  相似文献   
5.
石际 《教育文汇》2004,(2):30-30
新课程改革呼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个理想的课堂,我们应该能听到学生讨论、交流的声音。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鸦雀无声”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就连有的专家评课也把这项作为检验组织教学的一条。那么试问:课堂上学生的好奇声、置疑声到哪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而忽略母语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基于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分析,认识到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应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从而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7.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现代论进入了失语状态。作就这一问题,回顾了中国现代论的发展,分析了中国论现代化建设的现状,并对其重建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校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英语文化的输入,而忽视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阻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进行。本文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具体表现及产生原因,剖析加强中国文化教学具有的重要意义,如提高英语综合技能、传播中国文化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继而从文化平等意识、教学相关内容、教师作用以及兴趣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9,(5):79-85
大学英语教学中地方文化失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地方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但具体程度大小不一。以高等教育大省陕西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选取省内5所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设计的48个因素作为观测变量进行因子降维分析,最终提取到5个潜在因子进行重命名和分析。根据因子主成分贡献率得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是"地方文化失语"生成最大的影响因子,其后依次为教师因素、学校政策因素、社会需求和学习者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