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邶风·柏舟》所写的是一个贤者,因责任心很强,性格十分耿介正直又是非分明,因而受到了群小的攻击。他内心十分痛苦、精神十分苦闷、心理非常矛盾,故而作诗抒发了强烈的感情,表现了对现状的不满。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探讨《诗经》中的人格美理想。《诗经》中不少作品,其内容讴歌、颂赞先公先王,反映了周人对其祖先及君王的敬重、褒扬和歌颂,展示了周代所崇尚的人格美理想。这种人格美理想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外在威仪和内在品质来表现,并对中国古代伦理美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翎 《家教指南》2022,(1):72-79
通过文献、图像资料及实际调查,可以看到中国僧人锡杖的样式与印度差距很大。以此为切入点,考证锡杖原始的样式及中国化之后,如何从实用具演变为僧人威仪,进而成为佛教仪式用具。另外,也尝试从词源上进行了考证。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意在厘清三宝之具在功能及样式上的变化,认识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进而理解为什么一些戒律在中国得到过分的强调和诠释。  相似文献   
4.
结合相关史事,可知《小毖》产生于"周公居东"期间。考辨篇中关键字句,可见《小毖》是成王在先祖神灵前诉说内心忧闷的诗篇。篇中,成王以鸟儿自喻,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本文指出,内心戒惧,黾勉于事是《小毖》篇意旨所在。  相似文献   
5.
《诗经》战争诗不正面描写战争,而是描写以军威、道德来征服时方。两汉乐府诗描写人物,不写人物的正面容貌,而是对人物的服饰、仪仗从各方面加以展示。服饰、仪仗成为诗歌中描写人物的常备道具,是详写的时象。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继承、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殷商亡国是中国上古史的大事件,历代学者持续关注殷商亡国原因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由多重原因促成的,综合分析文献材料,"燕丧威仪"有可能是以往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燕"是燕礼,"威仪"是殷商时期集神圣性与合法性于一体的宗教政治准则。"燕丧威仪"连根拔掉了殷商王朝的立国之本,出现了内部分裂危机,对殷商亡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燕丧威仪"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纣王的极度自负和极度蔽塞。李斯总结的"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威仪对于周人十分重要,是周代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威仪即习见于青铜铭文当中,春秋时期,威仪更成为品评人物的标准,甚至以之预测贵族的兴亡。对于威仪的含义,学者们有很多论述,不少学者以为威仪是周代贵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实际上,"威仪"的含义在两周时期有所变化。西周时,"威仪"与德意义接近,指规则、准绳。春秋时期,威仪开始与言语、动作、风貌等有较多的联系,威仪外在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即便如此,威仪所具有的规则、礼法之义并未消失。在春秋时人的心目中,内有德操而外显威仪,是理想人格的体现。春秋时人所具有的威仪观念,对传统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赵炎 《老年教育》2014,(6):46-46
所谓公车,无非是政府配发给官员的交通工具,马车也好,轿子也罢,包括今天的小汽车,其主要作用就是代步和显示官家威仪。而在古代,公车在使用过程中,还延伸出许多颇为另类的用途。  相似文献   
9.
太极好风光     
《健身科学》2010,(6):9-9
有一首诗赞美太极拳功夫者的八面风光;十分壮观: 度量如海含春育,应接如行云流水, 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风文麟趾, 言语如敲金戛玉,持身如冰清玉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