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中期确立,20世纪末成为文学理论的"显学"。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蝇王》进行解读,探讨岛上出现的三种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的缺失、社会生态的失衡及精神生态的失衡。这些不仅体现了戈尔丁敏锐的生态意识,而且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了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蝇王》是英国杰出作家威廉·戈尔丁的经典代表作,虽然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孩子为主要人物,但是小说中应用了较为独特的艺术手法,尤其是意象象征、人物象征以及境遇象征等具有深远、复杂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这部小说一直以来备受学术界的争议.本文主要分析了《蝇王》中象征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是英国著名作家。他于1954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蝇王》一经问世,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用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来分析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拉尔夫和杰克。"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他们的性格中起了不同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凭借《蝇王》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威廉·戈尔丁,一生所写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围绕"人性恶"这一主题,因此批评家和读者大都认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为什么他本人多次对"悲观主义者"这个称呼表示抗议,说自己并不悲观?本文认为,他只是一位具有强烈悲观眼光和悲剧意识的作家,这和悲观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由于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缺失,《蝇王》被认为是男性文本的代表作,而戈尔丁则是男性话语的代言人。从立意主题和人物刻画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发现,作者并非"菲勒斯中心文化观"的支持者,相反,他对这种文化观持怀疑态度;女性角色的缺失并不是对女性的否定和忽视,这种缺失凸显了女性在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国人常犯的十大语文差错有哪些?著名语文刊物《咬文嚼字》对此进行了盘点。这十大语文差错主要来源于热点社会新闻事件,其中包括"棱镜门"、央视汉字听写大会、高考等。差错一王立军"服法"并非"伏法"2013年,王立军、薄谷开来因涉嫌犯罪被公开审判,不少媒体报道称:"王立军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后,认罪伏法,不上诉。""涉嫌杀人被公开审判,薄谷开来认罪伏法。"其中的"伏法"均是"服法"之误。  相似文献   
8.
你可能了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而对于他的《教堂尖塔》或许你并不熟悉。如果这本小说是由充满英伦气息声线磁性迷人的"卷福"为你朗读,是否会激发你的阅读兴趣呢?这位曾以声音完美演绎《霍比特人》系列电影中巨龙史矛革的英国男演员,将在《教堂尖塔》中与我们再次相会。  相似文献   
9.
《蝇王》是英国著名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一部哲理性小说,以孩子的天真来揭示人性恶的主题.《蝇王》是较早进入我国出版市场的英国文学作品,也是至今仍活跃于图书市场的优质书籍.在技术更迭和理念创新的当下,小说《蝇王》持久的魅力源于其符合大众心理的审美情趣及其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威廉·戈尔丁的<继承者>貌似情节平淡,语言浅显,实则寓意深刻.小说里的尼安德特尔人部落珍惜生命尊重自然,"新人"部落排除异己物化敌视自然.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梳理审读两个部落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现"生命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个系统的自然观,这解释了"继承"的某种必然性,也蕴含着作者对待"继承"和"被继承"问题的辩证态度.书中对猿类和人类祖先"新人"的替更描写,隐喻地揭示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既同情尼安德特尔人的善,贬斥"新人"的恶;而细节描写则暗示了尼安德特尔人的灭亡是大势所趋,"新人"仍不失为我们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