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合情入理的大团圆结局——《诈妮子调风月》结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艳 《文教资料》2007,(20):84-85,83
本文针对关汉卿杂剧《诈妮子调风月》的结局进行了探讨。认为婢女燕燕做了贵族官僚的少爷、世袭千户的"小夫人",既符合社会现实,又是情节结构的合理发展,也突出燕燕倔犟的反抗性格,更表现了关汉卿对人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婢女、妻子和侍妾是中国古代女子担当的三种重要角色,而此三种角色恰恰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婢女阶段的潘金莲形象,折射出不合理的封建婢女制度和人口买卖现实;作为妻子的潘金莲,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体现了女性在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不幸和对自主婚姻的企盼;侍妾身份的潘金莲,昭示了一夫多妻制的不合理和身为人妾的不幸.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世相、世情和世态.  相似文献   
3.
古有杨发云"人动佳色,物含清照",自此便有了千古第一才女之名。那一年,晨光微熹。昨夜的大雨好像未曾下尽,依然淅淅沥沥,一夜酣睡的你想起了院子里娇艳的海棠花,便问婢女:"海棠花变成什么样了?""还是老样子。"婢女边卷帘边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望着院中被雨水打湿的残花,你神情黯然:"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是惜花惜春之情,亦是少女天真烂漫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中的角色常常有特定的称谓,而婢女则多名为梅香。虽然同为婢女,但是每个梅香却各具特色,她们时而促成美好姻缘,时而对小姐给予清醒的当头棒喝;一方面是闺阁小姐的代言人,一方面又谨遵老妇人的言语。梅香具有自己的立场,她是一个类型化人物,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以便我们更全面了解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和特定角色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中国目前处于一个“转型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被时代裹挟前进着,其实被裹挟的不仅仅是人,还有为人服务的制度、文化等。当然法治也避免不了,从它诞生似乎就充满着困境,并突围着。本文以冯象先生的《政法笔记》作为探讨文本,主要通过“意识形态与法治、政治婢女与法律”的“浅描”展示现代法治的困境及其突围。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以写实的笔法,塑造了一批丫鬟形象,揭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她们的婚姻状况。婢女被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主人可以随意奸占,同时其婚配也完全由家主决定,即使被收为妾也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地位。由于正常的婚配权得不到满足,婢女心存不满,往往会借出轨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随着婢女买卖的合法化,婢女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化,她们的婚配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7.
女性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所受的压迫,至清代到达了一个顶点.而这种压迫也是伴随在她们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人生过程中.本文从<子不语>中的文字记载,对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略做勾勒.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精英阶层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婢女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同时激烈地要求废除蓄婢习俗。婢女被视为受压迫妇女的典型代表,蓄婢习俗则代表着国家的落后愚昧,与精英阶层追求的新的民族国家形象相悖。在此背景下,民国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力图禁止蓄婢习俗,但是效果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9.
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包含教学和育人。康德曾说,“良好的教育乃是孕育世间一切善的根源”。但令人忧虑的是,在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中,德育已经沦落为智育的“婢女”,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倾向严重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的“婢女化”,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清醒反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婢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尤其是后期的妇女政策总体来说是失败的,其存在的婢女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此问题,不少学者在有关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妇女问题等论著中均有涉及,但尚不全面.系统.究其原因:一是见诸史料的记载不多且分散;二是这些史料大多出自清方文人之手,可信度低;三是阶级情感使然.笔者对多种材料仔细爬梳,不揣浅陋,就此问题作一专门探析,敬请史学前辈与同仁们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