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扬     
<正>“夏雨,你给我站起来!”T老师终于忍无可忍,拍着夏雨的桌子,愤怒地吼道。这堂课上,已经N次点她的名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女生!夏雨若无其事地站起来,目光挑衅似的扫过T老师的脸,望向窗  相似文献   
2.
正古诗文名句默写题近年来一直是全国各地中考的必考题。虽然试题"以课本内容为主",但由于评分标准非常严格,错字、别字、多字或少字都不得分,一些同学掉以轻心,导致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分数。下面笔者结合2013年中考试题,对这类题型的复习做些针对性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迎考有所帮助和启迪。中考古诗文的默写题型大多是填空题,但内容有深浅,层次有高低,难易有剃度。分析总结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敦煌的逃兵     
任琦 《语文学习》2021,(1):51-52
越过亘古的风尘,我来到了这里。没有“大漠孤烟直”的景致,北京时间上午八点出头,东六区的太阳却刚刚转醒,不徐不疾地加大势头,穿过朦胧的帷幕,烤着赶路的旅人。溢出视野的是漫天的黄沙,沿着昏黄天地正中间的公路踱步。公路的尽头还是公路,黄沙的四周都是黄沙,还有几撮群魔乱舞的骆驼刺。  相似文献   
4.
戴昭铭的长篇小说《大漠孤烟》语言质朴平实,带有浓郁的口语色彩。这种云语色彩主要表现在写人叙事犹如闲话家常、选词以平易通俗为主体、语句精炼简洁等方面,此外,人物语言中粗俗词语的运用对刻划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等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第48回写香菱要学做诗,拜林黛玉为师,黛玉并不给她讲如何去做诗,而是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把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百二十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按照黛玉的指导,读得很认真。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诗句,无不细心揣摩、反复体味、熟读成诵。有了这番底子后,香菱便学着做诗。果然,半年时间不到,香菱的诗就做得“不但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月30日晴每到晚上,在准备睡觉之前,我手里总是拿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直到妈妈来催我睡觉,我还末从其中挣脱。眼睛一边死死地盯着书本,嘴里一边含含糊糊地敷衍道:"我自己会关灯睡觉,你先走好了。"妈妈看着我的样子,半信半疑地走了。我如同得到了大赦,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书本,脑袋一个劲的往下陷,仿佛想要钻到书本里同他们一起患难。我时而笑,时而怒,时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在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想象,丰富的想象能带着学生感受大千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在语文教学中从下面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1.观察插图,展开想象在初中语文课本中,配有很多插图,这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充分的感性材料。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根据课文展开想象,用与课文相近或不同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8.
沙坡头之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浩瀚无垠、寂静美丽的沙漠世界。小长假我有机会到了"塞上江南"——银川,走进著名的风景区沙坡头,带着对"孤烟、落日"的憧憬,勾勒着那寂寥的大漠荒凉,却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热情活力的沙漠。来到沙坡头,一望无垠连绵起伏的金色沙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着你走进浩瀚如烟的沙漠。  相似文献   
9.
小娜 《新作文》2014,(12):21-21
<正>一说旅游,各种美景便会从唐诗宋词里穿越而来,直扑我们眼前。杨柳堆烟,画船听雨眠。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圆……如此这般,光是想想便醉了。可是,当你真正到了那儿,就会发现,人群已经如潮水般淹没(mò)了所有的风景。比如去西安,参观秦始皇兵马俑(yǒng)的游客远比兵马俑壮观;爬华山的"长龙"比曲折的山路还要绵长蜿(wān)蜒  相似文献   
10.
《使至塞上》是唐代边塞诗中颇见功力的佳篇。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尤为人称颂,但注者的解释历来有同有异,亦难自圆其说。笔者现就此综合前人研究作些新的梳理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