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通过先秦时期儒法地位悬殊差异的比较研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学官学化失败的原因。认为先秦学官学化失败不是偶然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儒家的超前性特质所决定的。这说明,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只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  相似文献   
2.
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书院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书院的官学化趋向.书院的官学化在南宋就已初见端倪,元代更是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彻底地官学化了.  相似文献   
3.
书院在清代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其规模和数量远越前朝,在城乡得到基本普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同时,为加强思想政治统治,清政府强化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书院官学化趋势明显,丧失了自主办学、钻研学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书院的官学化造就了书院一时的辉煌,也给其带来了致命的灾难,使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最终走向消亡。对书院官学化的过程、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展到清代,其官学化色彩逐渐浓重。道光年间河北巨鹿所设的广泽书院也不在其外。(《钜鹿县志》中收有一则“广泽书院新定条规”,是分析巨鹿地区,乃至河北地区书院制度的宝贵资料。通过对条规中所反映的章程制度、山长聘任、经费运转等进行探讨,映像出清末时期书院官学化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7.
隋唐以来佛道畅行,严重冲击传统儒学。周敦颐、二程、朱熹等宋代儒者挺身而出,他们以维护儒家正统地位为己任,吸纳佛道的精华,推出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倡导的“正心诚意”“存天理、灭人欲”均存在一定积极意义,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也能为统治阶级所接受。理学家们著书授徒、为民请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大官僚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推动下,理学最终被最高统治者定为一尊,成为官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民间书院具有发展国民教育事业、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作用,在建立和维护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巩固和加强国家政权力量等方面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加强对人才培养、思想文化的控制,自宋以后各代封建王朝采用引入科举制度轨道、进行师生人事控制、掌控基本办学条件等方式,逐渐将民间书院纳入政府官方教育体系,并于清末基本完成了官学化进程。这个结果的出现,对当时的教育事业、社会意识、国家行政等发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者的伟大创举,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但通过对其内外生存境遇、自身发展以及儒学传统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官学化是一条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0.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是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的时期。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大量的宋朝遗民栖身书院,他们或自创书院,或应人之请,在书院任教,甚至担任山长,但都刻意和元朝官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改遗民的操守,也捍卫了书院私学的属性,从而使得元初的书院在朝代更替的变局中,能够摆脱官府的牵制,独树一帜,不至于沦为国家学制系统中平庸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