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取民俗学语料收集方法,分析了新疆城市汉族居民的259封当代私人书信中开头段常用策略使用的情况.研究发现该类书信的开头段是由一系列"寒暄语"构成.它在汉语私人书信开头段中起着反映、建立或保持社会关系的作用.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寒暄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合于人类交际的所有场合.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陆续亮相西方荧屏。在此过程中,文化词汇的翻译,特别是礼貌语的翻译,为外国观众接受华语电影减少文化障碍取得国际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试图通过对中西方礼貌理论研究的比较,发现其理论上的差距;通过对礼貌语之称谓、寒暄语以及赞美语回应的探析,从微观上探究礼貌语字幕翻译策略,解决文化背景迥异的西方观众对以古代文化为题材的华语电影的接受问题。  相似文献   
3.
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是国家或民族社会交流的符号.寒暄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人际交流润滑剂的功能.初次见面打招呼、婚丧嫁娶的致辞等,寒暄语充斥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它就像一面明镜,反射出国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比于汉语,日语中的寒暄语用法要复杂许多.笔者长期从事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工作,熟知学生学习寒暄语时所产生的困惑.本文将以二外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分析日语中最常见的见面问候和道别场景所使用的寒暄语表达,找出其与汉语异同点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应该注意的地方,以期对日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国家,但日本社会制度与我国不同,日本社会有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文化使用习惯。文章归纳、分析了日语敬语、寒暄语等的运用与日本社会的内在联系,从日语语言运用的角度探讨了日本社会制度、文化生活、人们思想观念等问题,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了解日本和日语的学习窗口。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文化差异视角的寒暄语翻译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论日语寒暄语的独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语言及化的独特性引起了研究的日益浓厚兴趣,其寒暄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独特性,分析、探讨日语中寒暄语的结构特点、语义特点,并与汉、英语言中的寒暄语相比照,展示了日本语言化之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7.
了解日语语言及日本人行为的社会文化特点正是为了解决如何跨越中日异文化交际的障碍与日本人进行有效的交际问题。日语中的"挨拶言葉"不仅种类和数量繁多,结构和使用复杂,而且待遇表现严格,上下内外分明,有固定的模式。"挨拶言葉"的这些特征是与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以和为贵的交际意识,强调集体归属感的交际手段和以心传心的交际审美观等日本式的交际思维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寒暄表达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行为,无论哪个国家、哪个社会,只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同,存在着桌种社会关系,并需要维持这种关系,就存在寒暄表达以及非语言行为.寒暄语是交谈的导入部分,也是交流的第一阶段.如果寒喧语使用不得当,后面的谈话也很难愉快进行.寒暄语与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中日两国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是在语言文化、社会文化等方面却存在种种差异.因此,在寒暄语的表达及使用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寒暄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具有清晰的内涵和缩短交际者之间社会距离的社会功能,带有极强的文化色彩。寒暄语的研究,有一个从界定到文化再到用语研究的过程,并有向认知方向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在研究寒暄语时必须探讨影响语言背后的文化。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点尤为突出。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在寒暄语的表现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文章通过两国不同的语言文化比较,挖掘凹形日本语言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