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3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东三省打响,而慈禧太后却要在农历十月初十举行规模空前的七十大寿,要求举国上下张贴“一人有庆,万寿无疆”的寿联。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民主革命家、学者章太炎如椽巨笔一挥,写下了下面这副嘲西太后的寿联:  相似文献   
2.
黎琳 《语文知识》2000,(7):30-31
一般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时蜀主孟昶之桃符题词,像清代梁章钜的《楹联丛语》、俞正燮的《癸巳存稿》、谭嗣同的《石菊影庐笔谈》等都曾提到。《楹联丛话》说:“尝闻纪文达(即清代乾隆时学者纪昀)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张唐英的《蜀梼杌》、黄修复的《茅亭客话》等都有记载。如《蜀梼杌》说:“蜀末旧宋  相似文献   
3.
其实我是     
  相似文献   
4.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但在唐诗中,特别是精于诗律的诗圣杜甫,在其创作的近体诗中,却有大量不守成法的变例。这些变例,为近体诗的对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影及后代诗坛。其主要形式有全首对仗、全首不对仗、首联亦对仗、尾联亦对仗、单联对仗、偷春格、隔句对、错综对、当句对和流水对等10种变例。  相似文献   
5.
邹捷中 《韶关大学学报》1992,13(1):0026-0030
本文首论对待传统的正确态度:既要批判继承,又要发展创新;既不能抛弃,也不能固守,接着,从四个方面详细借鉴新诗的优点,探计旧体诗的发展取向:一要面对现实,拓宽题材领域,向火热的社会生活汲取诗情;二要深入生活,开拓思想意境,表现时代生活的本质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三要革新语言,提炼现代语和口语入诗,更好地表现时代的特点;四要放宽格律,提介使用现代口语为准强的中华新诗韵,放宽平仄和对格律,使旧体诗走向更宽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7.
人的日子过得井然还是凌乱,体现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当中,尽管是门前普普通通的一堆柴,也会反映出主人平素的生活姿态……北方住在深山里的人家,门前都有一堆码得整整齐齐的柴。山里人一年四季抽柴做饭,日子过得有条不紊。虽说每家每户的门前都码有柴堆,但齐整的程度还是有差别的。有的柴堆码成圆形,有的码成方形,有的码成梯形,这些柴堆上的干柴一般长短相差无几。也有的柴堆小山似的,干柴或南北东西地堆着,且长的长,短的短,有失工整。  相似文献   
8.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今人们仍然把它看作行书的最高楷模。那么王羲之为什么能写成这样的作品呢?请同学们4人一组交流自己找到的有关王羲之的事迹,讨论后回答。"课堂上,在学习"‘书圣’王羲之"这一内容时,我适时抛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大家分组讨论。学生们反响强烈,展开了热  相似文献   
9.
一、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导入中用对联激发求知兴趣,用对联导入新课,可导出作者、文体、时代背景、主题内容等,并借助多媒体将对联内容、相应图景展示在屏幕上。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以利用"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导入,  相似文献   
10.
李传鹏 《教学随笔》2011,(11):28-31
【真题再现】 请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