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功是人人梦寐以求的,谈成功的文章也屡见不鲜,季羡林先生《成功》一文却不惧老生常谈,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依托,娓娓道来,发人深思。一.细读文本1.大题小做。成功是人生一大命题,如果全面系统地论述成功之道,写成洋洋数卷也未必能够说清,要想在一篇文章中阐述清楚更是不可能,故季老先生择其要点,写出最有价值的认识。季老先生自己也说"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如此,方可以集中笔力,要言不  相似文献   
2.
正学贵有疑,学贵有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思考。那么,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发问,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呢?课堂上教师的探问策略就非常重要。课堂上深入的探问是提高课堂探问有效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探问,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理答方式。探问,简单地说,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那个学生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当教  相似文献   
3.
法晓丽 《高中生》2014,(28):5-6
尊重老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多少名人为我们树立了尊敬师长的典范。程门立雪中的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睡午觉,便站在门外顶着风雪等候。毛泽东也为我们作出了尊师的榜样,留下佳话。在他当了主席后回家乡吃饭时,亲自把徐特立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的敬意。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老师的栽培。"鲁迅先生一直对他的启蒙  相似文献   
4.
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斜倚在木椅中,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的确,语文有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有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有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这些内容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快乐的源泉,语文本身就是一条富有诗意和快乐的清溪。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对寿镜吾的艺术形象及其意义作探析.我们都认为文本中的寿镜吾是封建教育的卫道士.其实这并非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初衷.寿镜吾先生从教模式乃当时私塾教育之缩影.其"方正、质朴、博学"仍不失为当今教师们学习之楷模.  相似文献   
6.
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先生曾回忆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鲁迅先生非常尊敬这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先生.他们师生之间一直有书信往来,甚至在老先生谢世后,鲁迅先生还与他的家人保持联系.  相似文献   
7.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到了不少的篇幅,而且大多选文都很典型,文质兼美,因此要求背诵的篇目也就特别多。这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古文的拗口,难读;文言的艰深,难懂。所以教完一篇必背篇目之后.学生开始面有难色。笔者的看法是教师不能作壁上观.而应及时出手施援。全程参与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该如何看待先生这个人物形象,这与文章薪要表达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9.
宋人朱熹说过:“观书须读书,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深思,使其意旨皆若出于吾心。”可见朗读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古代的学者非常重视自身的诵读,私塾老师也要求学生诵读所学的内容。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是这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扬起摇着,向后面坳过去,拗过去。”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遗憾     
鲁人 《师道》2012,(11):15-17
谈到鲁迅先生.多只是以为他是中国文坛上需仰视的文学大家。其实.先生知识之渊博,涉列之广泛,在现当代中国文学家中无人可与之比肩。他少年时,师从三味书屋的寿镜吾老先生,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以后人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开始接触到西方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