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君的昏事     
中国人对皇帝有感情,提到皇帝,就兴奋,吃的用的,凡是打着皇家的名号,就卖得好,无论吐痰的唾壶还是撒尿的虎子,只要是皇帝用过的,就是宝贝,就连女人,都得跟皇帝沾点边,才有可能被誉为美女。燕瘦环肥自不消说,都是皇帝宠妃,就连王昭君这样送给胡人和亲的美人,也是皇宫里出去的,而且,好事者还编排了一通画师作祟、君王误美人的故事,想当然地让汉元帝自怨自艾,一直后悔下去,意思是说,这个被送去便宜了匈奴的女人,其实也是入了皇帝法眼的。如果某个皇帝被视为明君,那可了不得,千秋万代大家都说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明君之中,唐太宗李世民要算是顶尖中的顶尖,属于人见人夸的主儿。当然,人们  相似文献   
2.
唐代职官制度是古代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文明,其在继承隋朝官制后有过"随时署置,务从省便"的调整,但最终在贞观初期又重新设置尚书六部侍郎。综合来看,唐初的制度规定是转折时期对唐代基本制度的确定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金代尚书省的建立和发展是随着金王朝疆域的进一步扩大和女真族汉化的进一步加深而变化的。尚书省的变化过程就是女真族的封建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唐仆尚丞郎表》是严耕望花七年时间编撰而成的工具书。该书资料丰富、准确,对唐史研究极有参考价值。但该书中偶有疏误,并有缺漏。本文利用新出土碑刻材料和文献资料加以比对考证,补其漏记,纠其疏误,以备研究查考之用。  相似文献   
5.
封建社会职官制度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引起变化的原因之一。汉唐时期尚书省职权的起落,体现出这种矛盾从“主书小吏”演变为“位极人臣”的宰相之职,又以其职高位重而渐被分权、终至衰落,反映出封建职官制度的日趋成熟与完备  相似文献   
6.
正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笔者参与过许多新课程历史的听课和评课活动,感触颇多。教师对历史课标的理解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对于基本的历史事实比较模糊,甚至知之甚少,面对学生的质疑提问手足无措,甚至闹出笑话。下面就《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目同课异构活动中,关于唐三省六部制度的有关史实做一些交流。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举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得以完善,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准确理解和把握三省六部制对于落实课程要求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7.
两晋南朝时期,尚书省官员参加了百官给谥程序中"议谥"这一环节。北魏官员谥号的实际评议过程中,尚书省负责审核行状的真伪,确定行状的记载与考簿的记载一致之后,将行状交与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博士根据行状评议此人的谥号;当官员的谥号与其生前考课行迹不一致时,尚书省的官员依照官员生前的考课行迹,对礼官评议的谥号进行驳议,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8.
金代行省是金代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金代行省之设,对于金朝政局来说消极因素多于积极因素,但对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大统十二年(546)西魏改革了尚书省制度,将原来的六尚书三十六曹制改成了六 尚书十二部制,尚书六部最后确定为吏、民、礼、兵、刑、工,郎曹十二部是:吏、民、礼、兵、刑、工、计、蕃、虞、膳、驾、宾.这次改革不仅确立了隋唐以至明清六部的名称,而且还开启了北朝后期精 简机构、归并尚书省郎曹的先声.其弊端是对尚书郎曹精简过甚,不便于政务的运行,这一点在 随后实行的六官制度中得到了纠正,六官制度在六卿的体制下设立了大约二十二个相当于尚书 省郎曹的机构,奠定了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锦帆 《兰台世界》2012,(28):92-93
唐代官制中的监督制度是比较完备的,分别为事前监督的谏官制度、事中监督的御史台制度和事后监督的官吏考核制度,三大系统的交互作用使中国古典官制中的临督体制近乎完善,也能够给当前的监督体系以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