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贵州作家寿生,原名申尚贤,在中国文坛上出现的时间只有两年,而且是他在北大偷听教师上课之余写作的。寿生这个时期在文坛上以时论、小说、歌谣全面出击。歌谣是其根,小说是其形,时论是其骨。寿生因为隐匿了文坛上的“过去”,后来一直在家乡务川县从政,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做得身心愉快。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一些先生认为老子是非道德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绝仁弃义,老子又是弃智主义者和不重视知识和人才的人,因为他主张不尚贤。实际上这些指责,都是出于对老子学说的本质和主旨不甚了解或心存偏见。  相似文献   
3.
《诗经》作为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反映了周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其中对“尚贤”思想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兴衰、君王的昏庸与贤达、仁人志士的远大抱负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及奸佞小人误国误民的可憎面目等等.这些记录,深刻而又令人深思,为后世统治者和骚人墨客所景仰,是古今治国的灵魂,尤其是对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道德经》第三章《道德经》第三章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推崇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稀有商品,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搅乱。  相似文献   
5.
<尚贤堂(新学)月报>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创办的一份期刊,戊戌变法时期主要发行于北京地区.由于丁韪良曾代理主编过<华北月报>,<尚贤堂(新学)月报>又出版于李佳白主办的"尚贤堂"内,故通常将<尚贤堂(新学)月报>看做<华北月报>的续刊,同时作为"尚贤堂"的机关刊物.本文从丁韪良的传教思想及各报刊著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尚贤堂(新学)月报>与<华北月报>并无承继的关系,也并非"尚贤堂"的直属刊物.最后对<尚>的创办原因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6.
王天彤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5):81-83,87
《周易》从爱民重民的思想出发十分重视贤士和对贤士的任用;而且认为尚贤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民众、哺育人民;在《周易》看来尚贤与重教是育民的两条重要的相辅相成的爱民重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的现代企业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才竞争,人才决定企业的兴衰存亡。培养、选拔、造就一批跨世纪的能担当企业管理重任的各类人才,已经成为事关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课题。本文通过对墨子的“尚贤”思想内涵的分析,从中找出一些有助于企业管理者运用和借鉴的经验和智慧,为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人才机制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墨子在战国时期提出了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一整套政治哲学理念。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思想仍然熠熠生辉,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如"德才兼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地方与中央在政治上必须高度保持一致;执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等。  相似文献   
9.
"尚贤"这一理论曾在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界受到了儒、墨两家的竞相推崇。战国末期,禅让最终被更为务实的理论所代替。本文主要从尚贤到禅让这一侧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变化进行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0.
自封建变为郡县,帝王治天下则不得不选官。以儒学的贤人政治为理想,选官则不能不尚贤。因此,先出的察举和后起的科举,主旨都在"选贤与能"。但与由少数人选少数人的察举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既用"以试为选"变以人选人为以文选人,又用"怀谍自列"变少数人受选为多数人受选。选官过程的广泛性、普遍性、公共性和公开性都使得公平成为这个过程里的要义和要害。所以,从宋初到清末的九百多年中,次第而起的殿试、锁院、糊名、誊录、地域分卷、分省乡试、官民分卷,以及以《四书》为范围的八股文程式,都是意在用铲平一切单面优势和主观影响的办法着力维护"势家"与"寒俊"之间的公平,贫与富之间的公平,文风盛弱不同的地域之间的公平,以及考官与士子之间的公平,以期做到"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然而,贤之为贤和能之为能皆以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为存在方式和表现方式,因此,铲平一切单面优势的过程,则不能不以其选出的人物因越来越普遍化而普通化,又因越来越普通化而均等化,最终走向尚贤的反面。与之相类的,则是一种最开放的选官制度与最不开放的思想环境同存于一个过程之中,以及用知识为尺度的选官为了维持公平而内生出的反知识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