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1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发生波的干涉现象时,两个振源相当于数学意义上的两个定点,加强区(或减弱区)上的点相当于数学意义上的动点,由物理知识知,这些动点到两定点的路程差是一系列不同的定值.而由数学知识又知,若动点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为定值,则该动点的轨迹为双曲线,故干涉图样中加强区(或减弱区)所在的线是一系列双曲线,从而如果较好地掌握了双曲线的知识,对研究波的干涉会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贵刊2004年第12期刊登了“为何不考虑这两列反射光线的干涉”一文,刘晓峰老师从时间相干性角度分析了用干涉法检测精密光学器件平面的平整程度时,不考虑从样板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列光的干涉的原因分析,笔者对此颇存疑义.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光的干涉问题,计算要求不高,但对光的干涉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有关应用等问题的判断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对光的干涉现象、产生干涉的条件及有关应用等内容必须熟悉  相似文献   
4.
1 问题的提出 2006年高考理综第22题考查了学生实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内容为:(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科教文汇》2012,(26):F0004-F0004
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1845—1921年),因发明基于干涉现象的彩色照相术,于190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6.
李健 《物理教师》2006,27(2):32-32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二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叉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  相似文献   
7.
薄膜干涉一节在课本中所占篇幅不大,但演示实验较多,学生对此能有直观的感受.但是我们发现,同一演示实验从不同角度观察,会看到不同的薄膜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8.
耿宜宏 《物理教师》2010,31(8):20-20
在高中《物理》(选修加必修)第2册第58页,有一个“做一做”“观察声音的干涉现象”的实验,这个实验所用人力物力和场地都较大,一般都不会组织学生去做.在原来的课本上是用音又做“声音干涉现象的实验”,但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在课堂上做只能使少数学生绕着音叉转体验一下,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听不到声音的变化,只能听教师讲讲而已.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音叉和共鸣器的办法,使全班学生都能够听到,体验声音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9.
刘风华 《教师》2008,(2):113-114
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关键是如何获得两个相干光源。薄膜干涉获得相干光的方法是把同一光源发出的光波由透明薄膜的两个表面反射,将入射光波的强度(振幅)分成两部分,再使它们叠加发生干涉。显然,同一光波按这种方法所分成的两部分,它们之间必然是相干的。  相似文献   
10.
研读课标的三维体系与近年高考的能力立意,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两者交汇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如从课标必修1—1中赵凯华教授的“走进物理课堂之前”到独立单元“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从1999年上海高考卷“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的周长”到2005年江苏高考“洛埃镜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等,都体现出“在探究中体现方法、技能,彰显能力”,再现这些“经典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