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84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学实践中践行读写并重的教育思路,善于总结提炼,让学生学会仿写,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2.
小学,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阶段,纵观当前的识字教学,跟新课程改革前比起来,方法更多了、形式更活了。但在传承汉字文化、培养自主识字能力及指导规范书写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给学生的规范用字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就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如何植入汉字文化,识写并重,提高识字效率。  相似文献   
3.
刘晓红 《甘肃教育》2011,(17):36-36
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定时定量地吸收、消化新的知识,这一目的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强化目标意识,使教学大纲要求具体化,教学内容明朗化,学习水平层次化,能力要求外显化,  相似文献   
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多方支持下,在中职机电类专业中进行了"政校企联动·德知技并重"的人才培养创新实践探索,创建了"彩虹德育"育人模式,构建了"任务项目进阶·技能素质递升"课程体系,拓建了示范共享型实训基地,搭建了全媒体数字化教学平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听说读写能力是现代人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具有的能力,小学正处于人生学习的初期阶段,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处于初期阶段。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小学生更需要优秀的听说读写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时,不能偏重哪项能力,需要注意听说读写能力的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6.
施剑 《广西教育》2013,(1):85-85
活力课堂是全方位激发师生生命活力,全过程优化学习方式,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实现师生共同价值追求的理想课堂。叶澜教授曾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们追求的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力量的、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在互动生成中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笔者以为,如果教师做到了以下"四个并重",课堂就能活力四射。  相似文献   
7.
实体与程序并重乃司法公正之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法制建没之目标——司法公正为本文论述重点,提出了司法公正的前提乃是实体与程序并重的观点。文章首先分析了“重实体而轻程序”的传统观念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辨证关系,提出了在今天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追求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地位突出,它的形成有其家世渊源,时代思潮、经济背景等方面的条件和原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内容包括“经济人”思想,“善因论”、“本”“末”并重思想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在现代语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掌握好文言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0.
虽然,天台宗为佛语宗,牛头禅为心宗,然而同在江东的人文地理环境中,他们却发生种种关涉:如都提倡禅教并重;都主张无情有性说;都推崇傅翕思想。这种种关涉也就构成了南朝灭亡后江东佛教之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