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易 《阅读》2011,(10)
1998年春在美国纽约,一位美国青年问我:为什么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我戏答曰:第一,我们都吃中餐;第二,我们都讲中文,用汉字。汉字,确实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将文字、声音、影像充分结合,能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并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内外的沟通,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段学生识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监护人一般都是隔代教育,大多数都跟着爷爷、奶奶,然而这些监护人大多数不识字,即使是识字的大多数也都是人老眼花了,根本无法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小学语文中识字所占的比重较大,识字多少又会影响到高年级的阅读。识字教学对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教师如何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提高学生识字教学质量呢?以旧导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注重形声发,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挖掘潜力,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块瑰宝。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形结构分析叫亦声,这种文字的特点是亦形亦声,它叫亦声字。了解亦声字声形兼备这一特殊结构形式,对探索语源和揭示声义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认识汉字的音、形、义亦大有帮助。书中部分亦声字已经指出,但却遗漏了不少。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考证,补出遗漏部分,并指出其缘由,使其形体结构分析体系更趋于完善,且有助于读者们加深对汉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禁”是汉语中常见词(字),词义抽象。许慎视为“从示,林声”的形声字,先贤与当代学者多从。笔者则从文字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禁”应是形声兼会意,“林”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林”既表明了社祭的场所,叉暗示出“禁”的目的,即保证社祭的神圣、严肃、连贯。  相似文献   
7.
汉字起源于原始图画,早期时期是以表意字为主的,主要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出现较晚一些,但它符合文字的发展方向,适合汉字的特点。形声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加注声附和意符,或者改换偏旁而形成的,同时,形声字的出现不是表示汉字的向表音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交代了《说文》以字头为经,以释义、析形、譬音、征引为纬的基本框架,集中证明了“据形释义”、“义傅于音”的训释原则;其次全面而又扼要地介绍了释义的体例、析形的术语、标音的方法、征引的条例。  相似文献   
9.
10.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也是人们汉语阅读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相对较为简单和基础,长期反复练习的枯燥影响了小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文化视野下开展识字教学,能够通过社会历史故事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识字,同时因为有故事或者讲解的加入,也更便于小学生记忆。本文将基于文化视野,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