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形体教学中培养学生外在美优化学生心灵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2001年开始,我院体育科组以“以美健体”的模式进行教学实验.具体说来,就是根据美的规律进行形体教学和体育活动,以学生的必趣为主,对课的内容作合理安排.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练习,学生的体型渐趋和谐与健美,学生的情感意志也产生良好的效应,既培养了学生的外在美,又优化了学生的心灵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张纸躺在文具店里,觉得没意思,就随着风偷偷地从窗户飞了出去。它在树丛中穿梭,在草地上打滚……最后,落在公园的一个角落里。一条小狗兴奋地跑过来,叼起纸就玩开了,玩够了,把纸丢在了河边。纸感到有些疼,发现身上破了一个洞。它伤心地翻了个身,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它顺着河水漂呀漂,漂到岸上的时候,全身都湿了;被太阳晒干后,全身皱巴  相似文献   
3.
苔丝勇敢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在默默忍受着悲哀苦难以及男性的压迫,她凭借自己的人格美和精神吸引力,实现了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4.
美点赏析本文语言平实,叙事不花哨,属淡中出彩之文。谈到美点,我认为,美在作者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了儿童单纯的心灵美。文中的禾禾因为幼儿园的阿姨一直在讲雷锋叔叔的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美:语言美、举止美、心灵美.因为教师同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其德、才、学作用于学生,引起学生积极反应,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成为"完整型"的教师."完整"就包括教师的个人品质,实际技能与学习能力.教师的个人品质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学习进程和创造力发展.教师的"三美",对教学影响是巨大的.下面谈谈教师的这三种美.  相似文献   
6.
心灵美是人美的核心,是人最本质的美。心灵美不仅昭示了人美的社会性,心灵的美化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而且使人的美更具丰富性、持久性和深刻性。人要打造自身的美,首先就要塑造美好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一种美的职业,被称为“给人类带来文明,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普罗米修士”。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仪表等方面寓教于美,以美育人,使教师职业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得到美的体现。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以美的姿态,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仪表等善等教师工作,为教书育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美育既是审美和美感的教育,又是培养学生理解美、爱美、创造美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了学生心灵美的培养。美育在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是历代教育学家所首肯的。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育是引导学生认知道德,激发情感和意志,并使之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美、心灵美。小学品德课教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理解水平,通过思想引导,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其完成探索道德美的旅程。  相似文献   
10.
顾新红 《阅读》2014,(36):47-48
<正>品德教学审美化研究非常有现实意义,审美化教学设计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美的目标,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是审美化教学实施的主要途径。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有位教师执教了《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是教室美容师》一课。课堂上,教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美的教室,并展现美中不足之处,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去珍惜现有的美,从而把教室变得更美。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所追求的审美课堂,不应该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而留给学生的"美"也不应该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让"美"触及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课堂的教学内容、形式、过程在师生的互动中生成学生的心灵美、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