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9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30篇
教育   16130篇
科学研究   654篇
各国文化   136篇
体育   694篇
综合类   525篇
文化理论   177篇
信息传播   1941篇
  2024年   75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303篇
  2021年   362篇
  2020年   405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541篇
  2015年   1093篇
  2014年   2409篇
  2013年   1163篇
  2012年   1331篇
  2011年   1614篇
  2010年   1655篇
  2009年   1427篇
  2008年   1460篇
  2007年   1135篇
  2006年   836篇
  2005年   773篇
  2004年   589篇
  2003年   448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342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奋斗     
奋斗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奋斗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奋斗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奋斗是一种发奋图强的力量,像炼金的岩浆,滚烫滚烫,让我们重拾乘风破浪的豪情与勇气,不屈地与命运抗争。唯有奋斗,方能铸就灿烂与辉煌的未来。奋斗,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受尽侮辱,然而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垮,而是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2.
咸丰、同治年间,郑献甫遭遇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在"两广"地区躲避战乱。他的诗文记录了乱世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千疮百孔,对自己"流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不幸"和"幸运"的双重情感认知。从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考察郑献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乱世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个体情感发生变化,而且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闲雅向"志士之诗"转变。郑献甫长达十年的避乱生活对"两广"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练笔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小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也是小学语言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写作讯息、创设活动,整合现有资源,学会耐心倾听,有意识地引发学生产生写作的期待和倾诉的欲望,让小练笔成为孩子轻松的心灵之约。  相似文献   
4.
5.
《大公报》是解放前一张很有影响的民办报纸,本文着重介绍了创办人英敛之的生平及初创时期的大公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黄旺意 《钓鱼》2006,(23):8-9
垂钓不仅要知天气、水情、鱼情,掌握一定的钓鱼技巧外,还要常常和养殖户打交道。特别是在按竿收费垂钓的水域,钓鱼人往往希望多钓点鱼,养殖户则盼望钓鱼人少钓获点鱼。如何正确处理好钓与养的关系,以达到和谐统一,双方共赢。笔者根据自己的垂钓经历,谈点心得体会,和广大钓友交流。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相似文献   
8.
9.
应酬语的理解辨识是一个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对应酬语的辨识是寻求最大关联性的演绎推理过程。在相同条件下,当且仅当非应酬解释违背关联原则,达不到最大语境效果时,应酬解释才得以产生。而传统的套语式教学方法使得中国学生对英语应酬语的辨识过程正好与此相反。这种思辨推理过程的差异正是中国学生容易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把诚这一重要概念放在太和所表征的世界总体中来观照,使诚具有合潜在性与现实性、本体论与宇宙论、实然存在与价值理性.为一的特点,突出天道的至诚无息和事物在具体时空环境中的适切.就气的变合说,主张本然之气为性,本然之气的变合为情才,情才对外感的不同取舍形成善恶.反对"贵性贱气",反对将恶推诿于人的气质,以此凸现人的道德选择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