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4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2篇
教育   10490篇
科学研究   523篇
各国文化   59篇
体育   251篇
综合类   242篇
文化理论   49篇
信息传播   107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157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375篇
  2015年   835篇
  2014年   1925篇
  2013年   865篇
  2012年   962篇
  2011年   1091篇
  2010年   1014篇
  2009年   888篇
  2008年   1056篇
  2007年   775篇
  2006年   474篇
  2005年   341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165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2.
在"马拉松热"的背景下,对跑步参与过程中马拉松跑者的深度休闲特质进行探究。采用滚雪球抽样方式,对20名马拉松跑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0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马拉松跑者具有深度休闲的6个特质:坚持不懈、生涯性、显著的个人努力、强烈的认同感、独特的文化、持久的收益。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已有研究成果,其中坚持不懈中的"毅力"和"自我管理"两方面体现了马拉松项目的特点。对马拉松跑者来讲,经济回报和团队发展并不是明显的持久收益。本研究结果拓展了对我国"马拉松热"现象的理解,未来应采用定量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擦鞋者说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生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惠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相似文献   
4.
[原文]有江河的地方,就有背纤者。思念岸又告别岸,奔赴岸又远离岸,把背影留给桑梓的树,把背影留给旧地的白发,把背影留给在远山伫立的望夫石。踩一路牵挂,把女人的故事演绎成船尾翻卷的浪花。唇吻春之晨露,头顶夏之烈日,胸揽秋之寒霜,脚踏冬之冰雪,腰间的酒葫芦煮沸年年岁岁的热血。弓腰、低头、发力,手指抠住黄泥,手指抠住岩石,一路扔下的破草鞋,是里程的碑石,也是生命的标记。  相似文献   
5.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贫病交困的晚年,用全副心力酝酿写成的。他以先前看见的一个年轻军官弑父为情节核心,塑造了老卡拉马佐夫和他的三个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志趣和生活倾向的儿子:老卡拉马佐夫纵欲贪婪,大儿子德米特里粗野率直、狂暴任性;二儿子伊凡对社会抱着犬儒主义的怀疑嘲弄态度,小儿子也就是作者的理想人物阿辽莎却真诚地相信爱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的<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两书存在着矛盾之处:前者重视"整体性",而后者则推崇趋向于分裂的复调小说特征.笔者认为巴赫金的这个矛盾之处标志着他从传统审美观念向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向,而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虽然具备某种复调小说的特征,但是比较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它更具备现代性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即为整体性的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7.
8.
苏轼的思想融通百家、博大精深,与他的人生三个阶段对应。苏轼的思想有三个境界:黄州时期以前是第一境界,这时他思治天下、探寻人生;黄州时期是第二境界,通脱旷达、幽怀破散,他不再汲汲于世俗功利和传统价值标准;第三境界是岭南时期的天地境界,确立了“无思”、“无待”的生活试,实现了人生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9.
声音     
《出版参考》2004,(1):12-12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结构及其发展轨迹上各有其特点,其差异的哲学基础在于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西方为以“民法”为主体的私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东方(中国)为以“刑法”为主体的公法精神以有治国方略上“德主刑辅”的人治与德治结合的精神。东西方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应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保持法律文化先进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