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研究中,通过对历史概念的重新阐释,借助于“总体性”范畴,卢卡奇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走向总体性历史辩证法。他的早期历史辩证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重建有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辩证唯物主义总体性原理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恩格斯的总体性物质自组织原理(简称哲学总体性原理)在改造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该原理在当代又有了重大的发展。从本体论看,核宇宙已揭示了以核聚变为动力的“宇宙熵”的双向演化的总体机制;从认识论看,哲学熵在信息核能时代是对“宇宙熵”的能动的哲学反思,弄清哲学熵与宇宙熵的同一性和差别以及哲学熵的社会特有的能动性就能更好掌握哲学总体性原理的新内容和时代方法论价值取向。哲学熵与总体性原理相结合必将促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与方法的信息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总体上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创构。它凭其物质化、通俗化、图像化的文化质性植入人的日常生活,建构人的日常意识,从而助成社会权利结构的再生产。消费时代促发文化多元,受制于消费话语的设计艺术满足并催生了文化的多面向,而多元的文化诉求亦诱发了设计艺术的多样态。消费时代的设计艺术与多元文化相互建构并嵌入了社会总体性叙事。  相似文献   
4.
杨兰 《天中学刊》2014,(5):23-25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语境中,伯明翰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批判范式。它们都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然而,在对文化的属性、文化与社会以及文化工业的认知、评价方面,两派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科学根据和保证。只有从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才能真正建构起这种整体性。这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实践是一种总体性的关系,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唯一的途径。总之,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  相似文献   
6.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代的变革向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直在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在如何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释现时代的变化、如何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如何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等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理论观点。尽管它在“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歪曲”和“偏离” ,但是它的种种理论尝试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感 ,洋溢着一种理论的朝气。  相似文献   
8.
在戈德曼的理论中,文学文本的意义结构与集体世界观是同构的。经此同构关系,世界观得以彰显,而文本也得以恢复其产生的具体语境。相对总体则为此提供了客观分析的框架,并从历史的角度保证了文本世界的丰富性与多重阅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10.
《宜宾学院学报》2020,(2):64-73
列斐伏尔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认为,异化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之中,且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形式;日常生活会从带有潜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价值性的"剩余物"逐渐蜕变和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化再生产的"基础";"总体性革命"强调一种尽可能地满足人们获得优质体验的生存欲望和保持与外界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理解和我国社会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