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9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武陵春>历来受人推崇,被认为是写词的千古绝调. 从此中可略窥其抒风格之一斑.真是作之凄然,读之怆然.就两人前后际遇的迥异,两首词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男女词人的不同情感表现来探讨二人的言,其各有千秋,深广、凄绝两由之.但基调和意蕴均一样荡人心魂,具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词中多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词人往往会把情感心绪、意态与形象融合为一个表象,这便形成了特定的意象。而“草”意象是其中较为独特的一种,“草”这一意象在唐诗宋词中所表达出的隐喻义及其生成的渊源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阐述李煜、李清照写词相同点的文章很多,但本文从意象、意境及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上论述了他们写词的不同点,为教学中更深入讲解李煜、李清照的词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夏衍戏剧中,由刘浩如、陆宪揆、俞实夫、赵婉、尚志恢、孟小云、赵振宇、赵安涛、以及葆珍等人物形象组成了一个完整,丰富多彩的艺术系列,透过这些形象,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复杂的时代,而且也看到了夏衍的成长道路,思想变化及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前期的词,抒写的是个人生活感受,后期则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悲,其思想的深度、内容的充实远甚于前期。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积累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内涵,笔者多  相似文献   
7.
眷恋故乡和怀乡思归之情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诸侯纷争、边患不已、繁杂徭役以及投荒谪边等,造成了大量的游子现象,使游子思乡的哀歌久唱不绝。  相似文献   
8.
伯愁的眼光     
是伯乐幼年的好朋友,成年后,他以磨面为生,本小利薄,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整天眉苦脸,像根秋丝瓜。  相似文献   
9.
张岩 《考试周刊》2015,(10):12-13
词萌芽于隋唐,兴于晚唐五代,繁盛于宋,到元明时期衰落,整个明朝也找不出几首好词,然而到了清朝,词却出现了中兴气象,这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著名满族词人纳兰性德。其词清新婉丽、天然自成,但通读纳兰的《饮水词》时会觉一种凄婉哀感之绪扑面而来,是什么原因让他的词饱含情?本文从他的情感经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探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走近我国著名词作家李清照,不难发现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展现了她的人生历程和情感体验。本文以李清照的生活轨迹为顺序探析其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感受其不同时期的心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