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愤懑     
《钓鱼》2011,(11):56-56
两人年轻人在酒吧里一边喝酒,一边谈论钓鱼。甲:我再也不会带着妻子外出钓鱼,再也不会了!乙:哦,是嘛,这么糟糕?甲:搞得一团糟!她的话太多,还搞得船晃动个不停,  相似文献   
2.
1930—1937年间的左翼诗歌是"皈依"政治和现实的诗歌。左翼诗歌是乱世之悲乃至亡国之悲的直接抒发或隐喻表达,左翼诗人不仅表现了下层民众的苦难遭际和反抗意识,还彰显了他们心中的愤懑之情和先锋锐气。抗战激情的大爆发、民众民族情绪的全面提升和诗人对文学工具理性的强烈认同,令日趋式微的白话新诗重新焕发出了青春和激情。左翼诗歌中也充满了因民族国家危机的加重而衍生出来的忧患之思。  相似文献   
3.
<行路难>三首是李白在失意、愤懑的情绪中,在或去或留的踌躇时写下的忧愤之作,作品大气磅礴,意象丰满,在跌宕起伏中显现诗人高昂不屈的伟岸人格,本文在对<行路难>三首做一细致文本解读的同时,探析诗人所经历的痛苦又伟大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4.
曹操生平跻身的时代是汉王朝濒临烟幕近熄、饿殍遍野、危机四伏、苟延残喘的多事之秋且是令人感愤、绝望、悲叹、激变的蹉跎岁月,加之东汉时期颇为黑暗的朝政腐败、群小滋盛、祸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演义困境。故此,乱世光晕使得沉重的积弊、浓厚的阴影、忧患的意识投射到曹诗中就渐趋形成了诸多慷慨悲怆、愤懑忧患、质朴含蓄、通脱哀婉的挽歌式的文学佳篇并使之始终涵括着博大幽思、苍鹰腾跃、江海悲涌、气度恢弘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5.
《安定城楼》一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思古伤今、感喟身世,深刻表达了封建社会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60年代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被称为"愤怒的青年"的作家。艾伦·西利托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短篇小说《捡破烂者的女儿》和《渔舟图》主人公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生活着,或冷漠,或颓废。这是一种不带政治色彩的反抗,是迷惘的一代的困惑和彷徨。  相似文献   
7.
“元曲四大家”之一兼散曲作家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千年传唱不衰的名作。它是作家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愤懑而采用曲折隐晦的方式,以独特巧妙的构思创作的。这首小令虽然篇幅体制短小,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却把作家超旷情怀、人生感悟与苍凉意境融为一体,读后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震撼和美的享受。有字字干金、回味无穷之感。  相似文献   
8.
刘克庄自寿词主要写退隐生活以及不甘寂寞的心情与因无所作为而产生的愤懑情绪,辛弃疾自寿词在平静中饱含着郁勃不平之气,有不满与无奈;辛在寿人词中恳切地祝贺对方积极处世、爱国爱民,刘在寿人词中多是为民请命之作,表现了对农民生活的关怀与同情。  相似文献   
9.
想想苏东坡     
杨岷 《老年教育》2007,(2):20-20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正如陶渊明对晚年苏轼的影响一样。我在不如意时,常会想起东坡先生——不是想他的成就与造诣,而是想他经受的磨难和他在磨难中的言行。这样想了,自已的一颗愤懑不平的心便能慢慢回复原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