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8篇
科学研究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多数情况下,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但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因此教师要让课堂由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实现课堂的这种转变的关键是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
孙一玲 《甘肃教育》2011,(24):84-84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通过教方法,巧引导,让学生真正敢问、善问,进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积极自主地学习思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使学生敢问,教师要做到三点: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相信学生有提问的能力;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别怕影响考试成绩;给学生提问的自由,别担心驾驭不了课堂。帮助学生从"不会问"到"会问",教师要从三方面入手:提出预习建议,帮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分享思考过程,给学生思考方法的示范;适时、恰当、得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5.
学贵有疑,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因而课堂提问理应成为教学关键.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提问.在实际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教学中更多地仅仅囿于教师对学生的单项提问,并没有用心创设条件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学应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仅有单向的问答是课堂教学的缺憾.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所要求和倡导的,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要求的.思品教师应改变只注重学生"作答"而忽视学生"提问"的现状,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玉红 《考试周刊》2011,(42):225-225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上,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但是它们不能是深不可测的,而必须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和从可靠的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来解决。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问,引导学生会问。  相似文献   
8.
9.
语文教师要改变目前师问生答的模式,教会学生质疑释.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帮学生克服畏难心理,使其敢问;二是帮学生概括考点,使学生会问;三是帮学生分析答案,使学生会答.  相似文献   
10.
张春梅 《文教资料》2013,(5):173-174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舵手"。老师要注意"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使其敢于提问;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使其会问。"等几方面鼓励和引导学生不仅敢质疑问难,而且会质疑问难。经过思考,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由浅层次向更高层次逐步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