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2.
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中西文论对于文学风格研究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构,二者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中西文论中风格论的同异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进一步深入探寻文学风格的发展规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西比较文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简侃珊 《辅导员》2010,(22):38-38
文如其人",真正好的文章是作者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而个性就是文章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让学生的作文"个性"飞扬,充满魅力,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作文教学中走出来,开辟个性化写作途径。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苏轼所论的“文”既包含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又包含写作学意义上的文章。至“绚烂”者至“平淡”、文如其人、“辞达”的关键在于辞能达意,这是苏轼所提倡的“为文”的三个命题,它们讨论的是文风与人格、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达 《学周刊C版》2011,(1):104-104
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个性不同,文章的风格也不尽相同,正是所谓的“文如其人”。综观历史上的文学名家,他们自身禀赋、气质、性情、品行在作品中总是不经意中显现出来。比如同是宋代著名词家,苏轼的词粗犷豪迈,柳永的词香艳俚俗,秦观的词婉约凄美。如何才能写出个性飞扬的文章呢?笔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林衡夫先生是我敬重的集邮家之一。俗话说,文如其人,看了他的文章一方面加深了我对他的了解,同时,也引起我的思考。林先生十几岁开始学徒,每天鸡叫头遍,就要起来干活。冬天的寒冷,让他记住了脚上的冻疮与袜子粘在一起那钻心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文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篇文艺作品总是在背后含蕴着创作者的个性、经历、心态等等,亦即“文如其人”。透过这两篇同作于庆历六年(1046)的名作的艺术审美风貌、以及忧乐似异而所虑实同的题旨的表面,我们可以寻绎出他们——这两位封建文人质同而形异的人格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阅读与鉴赏》2010,(7):97-100,112
赵丽宏是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之一。大家非常喜爱他的“文”——他的许多经典作品(如《母亲和书》、《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步》、《顶碗少年》、《蝈蝈》等)不仅入选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及课外阅读书目,还成为各地中考阅读题的选文:大家更喜爱他这个人——他忧国忧民.热爱生活,他乐于倾听,待人真诚.他酷爱读书,学识渊博,他喜欢音乐,爱好旅行,他扶持后人,甘做人梯,他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我愿意将其三篇最新作品推荐给广大的初中生朋友.希望大家借此加深对“文如其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李新运 《新高考》2010,(5):109-110
一、非选择题回答“病情诊断” 非选择题的回答是一种书面表达,文如其人,通过书面表达可以全面展示考生的个性特征、综合技能与整体实力。通常考生在书面表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导致得分率低。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人们常说:"什么种子出什么苗,什么葫芦画什么瓢。"作文和做人也是这样,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什么人写什么样的文章。"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人品好,人格高尚,写出来的文章品位也高;人品差,人格低下,写出来的文章品位也高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