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逍遥游》乃《庄子》全书总纲,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齐物、养生、师法天道、无为而治等最终目的乃达"逍遥"之境。"逍遥"乃庄子最高人格理想,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无己"乃"逍遥"之核心,人只有在精神上超越自己,破除自我中心,方能"无功"、"无名",如此方能"无待",方能"逍遥"于天地之间,无为而无不为,此...  相似文献   
2.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3.
自由问题是人类哲学史上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自由的最高境界即“无己”。达到“无己”的境界要注意三方面的修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以“齐物之心”关照万物;通过“心斋”、“见独”、“坐忘”来最终达到“无己”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逍遥"人格富于对生存意义的追寻,有三个基本内涵:无己、去累、坐忘。这是一种心灵的修为,带有信仰。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中,以德治国把人格建设放到了首位。今天重新探索庄子的"逍遥"人格,意义仍然深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庄子《人间世》一篇的层层浅析,反映庄子主张“无己”、“无用”之用的处世之道并提出对这一处世之道的辨证看法,同时认为人们辨证地运用它以受益。  相似文献   
6.
墨子之孝,既主宗教迷信,又以功利为务,二者严重地禁锢了为人子者之理智与情感的发展,其孝由此而成为“无己”之道。墨子又宣扬“交孝子”,以人、己之亲无分,一以厚之为孝,自人伦言,是论亦为“无父”之道。前者与当时个体自觉的时代思潮不合,后者又与战国之世社会组织演进的大流相左  相似文献   
7.
庄子以“至人”为理想人格,其特征是:与天为一、无为无己、形全精复。其中流露出的美育思想要点是:至人最美,至人之美突出精神美,通过“坐忘”、而成至人。  相似文献   
8.
无己无功无名”思想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在其内篇、外篇.杂篇都有关于这一思想的论述,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在焕发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丑学的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重授受,丑待体性。丑学的心性气质是迟暮、不惑、老成;它的思想特点是寒俭、沉重、苦涩;其精神张力是“他在”、反响、化裁。领悟丑学的心性气质知其大器晚成者天亏在先的资质;体会丑学的思想特点识其内向守谦者人文不悯的底色;把握丑学的精神张力得其无己和化己的学术宗旨。它没有美学式的“自由的许诺”,而非常看重人道式的“同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超越精神在于开出道境的大视野和高境界,其思想层次属于悟性,居于语言逻辑概念思维之上,所以必须超越语言而诉诸“象以尽意”的“象思维”。“悬置”为超越之根本。而庄子倡导的“悬置”不同于现象学的局部“悬置”,乃是体道而对于传统和现存观念的根本放弃,需要生命意志力的完全投入。多彩的超越指引,根本在于“化”而“无己”的指引。“心斋”、“坐忘”、“吾丧我”都归结为“化”而“无己”,唯如此方可进入道境,方能有“原发创生”的智慧绽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