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诸如财产状况、居住年限、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种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规定与限制。资产阶级标榜的民有、民享、民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了一纸空文。近些年来,迫于各方面压力,资本主义各国对选民资格的限制有些许放宽,但它是以不损害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意义的民主选举自清末咨议局选举发端至南京政府垮台,近半个世纪。此间,中国没有形成健全的选举制度。但是,民主仍在中国艰难缓慢地发展。民主发展的艰难缓慢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诸如财产状况、居住年限、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种种有利于资产阶级的规定与限制。资产阶级标榜的民有、民享、民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了一纸空文。近些年来,迫于各方面压力,资本主义各国对选民资格的限制有些许放宽,但它是以不损害资本主义根本制度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4.
巴黎公社防范干部蜕化变质的两项措施——普选制和工人工资制,废除了资产阶级官僚特权制度,堵塞了公职人员钻营禄位和升官发财的途径,实现了真正的无产阶级民主,体现了公社是真正的工人阶级政府。这两项措施,为无产阶级如何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提供了方向性的经验。今天,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干部制度改革中,这两项措施仍然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5.
南京国民政府1946年完成的“制宪国大”代表选举,是中国历史上实行普选的创始之举。选举的实施依据是以孙中山思想为基础,经反复修订而成的《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据《选举法》规定,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划分为地域、职业和特种三类名目,同时并举。在“国大”代表实际选举过程中,出现了无视民众、选举舞弊、强选贿选等恶劣现象。选举结果遭到共产党方面人士和民主党派人士的联合抵制。从总体上看,1946年“制宪国大”的代表选举是国民党一党控制的非正常选举,其本质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工具。但这次选举也有值得肯定之处,其所采用的选举方式,符合民主选举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6.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对欧洲议会的普选时间的表述为:“1975年,(欧洲)共同体的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05年版第142页。2007年版第180页)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370页说:“1975年,(欧洲)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第381页则说:“1976年9月,(欧洲)共同体国家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了‘欧洲议会’。”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以上表述都是错误的,欧洲议会的第一次普选是在1979年6月7—10日.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试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爆发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迫切需要,及时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即将工农专政的苏维埃体制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探索建立“行政与立法并列”、“行政与司法合一”的议行并列的议会制度以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的“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实现了普选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6,(1):61-64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香港政改831决定,在香港引起激烈反响,反对派人士更是对此严加斥责,认为此决定违反《宪法》和《基本法》,甚至以"占中"加以威胁,要求收回决定。仔细研读《宪法》和《基本法》,不难得知,香港政府可在决定所设框架内进行适度调整普选方案,但全国人大常会对香港政改有最终决定权。  相似文献   
9.
资讯     
《教师博览》2014,(10):32-32
香港2017年将实行特首普选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8月3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以170票赞成,全票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和2016年立法会产生办法的决定。会议决定,从2017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选举可以实行由普选产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1953至1954年的全国基层普选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民主建政运动。整个普选运动中,党和政府通过专题报告、训练班、文娱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广大青年群众积极参加人口调查、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选举大会等普选运动每一个环节。正是对青年群体的发动,普选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乡村社会干群关系得以改善,党和国家的政策意图在乡村社会得到进一步阐释和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