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具理性的泛滥,当下的城市建设日益缺失了"家园意识"。对此,曾繁仁认为,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应贯彻三个人本化原则:其一,将城市建设中被排挤出去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与栖息之所。  相似文献   
2.
曾繁仁对美育的研究是其学术贡献的重要领域之一,尤其新世纪以来对于生态美育的关注,更是使其整个学术思想得到质的飞跃,不仅是其30年来基础理论研究、西方美学研究、美育研究的逻辑延伸,更是对这三领域成果研究的整合与提升。曾繁仁大力借鉴西方现代美学的有益资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层挖掘与转化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秀资源,最终完成生态美育理论的深层建构。曾繁仁的生态美学研究不仅是其学术探索的整合与转型,更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化育出新的美学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重要的美育思想:美育在各育中起“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通过和谐协调的艺术,培养和谐协调的情感,塑造和谐协调的人格,进而实现人与对象(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协调;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4.
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提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学术回应,有着强大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学理渊源,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态危机与中国芙学学术焦虑的应对;其思想切入点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人、自然与社会应遵循的生态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升华为一种超越现象界的、不在场的“存在”层面,从而营造芙好的精神家园,获得高层次的情感慰藉和精神升华。生态存在论荧学是在生态存在观哲学基础上产生的新型美学思想;它的视角是把审美当作人最根本的生存方式。曾繁仁的生态存在论芙学的提出丰富了当代美学,由此而派生出相应的文学生态批评方法;为中外美学思想的交流搭建了一座平等对话的平台,打通了中西美学的交流通道。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理论的生命和灵魂,其重要性不必待言,但问题在于,当创新成为一种标识,成为需要强调和凸显的标签时,创新也就丧失了其本真的意义。如今标举创新之口号者,为数众多,但究竟什么才是创新,创新之为创新的真正意义和本真内涵却依然蔽而不显。文艺学的学科建构和理论创新问题一直是众多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6.
曾繁仁先生《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修订版)一书,已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共收入作者自2001年至2009年间写作的有关生态美学研究的文章39篇,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增文章,共24篇。可以说,此书在2003年版的基础上,将对生态存在论美学研究的提倡、思考、探索与建构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7.
桑哲(以下简称桑):曾老师,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您是怎么看待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