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67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4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新丰鸿门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项羽一生中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也是刘邦、项羽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从此天下转入楚、汉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虽然我们无法看到烛之武更多的事迹和生平,但出身草根则是无疑的,虽然是有知有识之人,且有一定的知名度(不然,在郑国危难的时候,大臣佚之狐怎么想得到向国王推荐他呢?),但绝对生活在体制之外。在那场危机没有降临郑国之前,怀才不遇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  相似文献   
3.
黄震 《宜宾学院学报》2005,5(10):101-102,108
异文是校勘古籍的重要手段之一。《史记》三家注多存异文。其中有许多虽不能起到纠谬正讹的作用。却发人深思,从而加深对《史记》的理解。本文从《泰始皇本纪》中选取了几条这样的异文,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4.
郑丽冰 《文教资料》2011,(34):111-113
《史记·高祖本纪》和《汉书·高帝纪》都有关于刘邦的记载。对于这个色彩斑斓、瑕瑜互见的开国君主,《史记》和《汉书》在其形象塑造时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书对刘邦的称谓.对史料的处理方式.以及对项羽的态度的不同进行比较,从而论证《史记.》比《汉书》更具有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并结合社会学和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在精读《精武本纪·序》的基础上,对世界伟人的武术价值观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一丝绵力.通过研究得出:孙中山先生认为武术之爱国主义精神,巨大的团体凝聚力及技击性对于强种保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吾与四人拥火以入”一句,课文注释将“拥”字译为“持、拿”,“拥火”即为“拿着火把”。读之总有不够确切之感。因为“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拥抱”,古今意义相去甚远。难道是注释错了?顺手翻开《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关于“拥”字的第一个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所著《史记》历来是撰史者无法逾越的高峰,本文就《项羽本纪》为例分析作家描写的艺术准则、作家描写的艺术手段,以此探讨西楚霸王的形象。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明确要求:“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从教学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其实是对必修课程的重复,比如作为文言读本的《〈史记〉选读》,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8年第12期上发表的《项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人物》中,毕泗建老师对项伯在鸿门宴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系统的梳理,但他把项伯当作项羽的部下来看待,并加以内奸恶谥,这却为我们所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沙海艳 《语文天地》2012,(12):31-32
《垓下之围》是江苏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项羽本纪》。该文记叙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的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拼杀场面,表现了他至死不悟、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结局,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