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的规定过于粗疏。学界关于反诉的主流观点在审判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反诉的目的是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动摇、抵消、吞并本诉只是某些反诉可能起到的作用;适应反诉制度的立法意图,有条件地允许本诉当事人以外的人作为反诉的主体十分必要;不必把与本诉的牵连关系作为反诉成立的要件,可将与本诉是否具有牵连关系作为标准来划分反诉的类型,并以此为基础,确立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强制反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反诉概念,并从反诉概念出发论述了反诉区别于本诉、反驳、第三人独立请求的特征。澄清了对反诉的各种模糊认识,以利于法院准确适时受理反诉请求,使提起反诉的被告权益在民事诉讼中得到及时的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反诉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普遍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的规定过于粗略,使反诉这一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还得不到适当的地位,造成反诉的滥用。为防止对反诉不适当的扩大或限制,造成反诉的滥用,笔者依据反诉的立法精神,对反诉提起的条件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反诉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普遍存在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的规定过于粗略,使反诉这一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还得不到适当的地位、造成反诉的滥用。为防止对反诉不适当的扩大或限制, 造成反诉的滥用,笔者依据反诉的立法精神,对反诉提起的条件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年代,中国教育界曾经涌动起一股要求“教育独立”的思潮和运动,其标志是1922年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岑《教育独立建议》等方案的提出和当时南北各校师生的有关活动。尽管“教育独立”主张立意颇高,但在现实层面充其量体现为企望“教育经费独立”这一基本诉求。唯一的例外,是1928年前后一度试行的大学院及大学区制,那是一种力求在“法理上”为教育独立奠定根基的努力,却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孙福利 《职业技术》2006,(8):114-114
一、反诉制度概述 反诉,是民事诉讼诉的一种,是相对于本诉来说的一种诉。原告提起的诉,称为本诉。所谓反诉,是指在诉讼进行的过程中,本诉的被告以原告为被告,向受理本诉的人民法院提出与本诉有牵连关系的,目的在于抵销或吞并本诉原告诉讼请求的独立的反请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自诉的实质、成立、审理以及自诉中之反诉等问题的介绍与分析,对刑事诉讼中有关自诉的法律规定作了较全面的评介。  相似文献   
8.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一项提高效益、实现公正的平衡性机制,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已不相适应,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反诉人的合法诉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反诉制度中诉讼权能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反诉立法的薄弱、反诉制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审判实务中错误观念的制约、反诉的理论研究尚待深入、传统"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笔者以为在借鉴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构建我国反诉制度中的平衡性机制,确保本诉被告诉讼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反诉制度是现代民事诉讼中一项提高效益、实现公正的平衡性机制,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反诉制度仅作了原则性规定。这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已不相适应,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反诉人的合法诉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反诉制度中诉讼权能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反诉立法的薄弱、反诉制度的价值认识不到位、审判实务中错误观念的制约、反诉的理论研究尚待深入、传统"超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影响。笔者以为在借鉴他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应构建我国反诉制度中的平衡性机制,确保本诉被告诉讼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