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4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雅明对俄国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和评论,二是通过访问莫斯科,对革命烈火中的苏联的认识。其间他与俄国保守主义不期而遇,并在著述中给予这种倾向以暧昧的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深刻而复杂的艺术观与历史观。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瓦尔特·本雅明的文化批判思想是该学派的重要理论建树"否定辩证法"和"启蒙辩证法"的直接思想来源,然而他本人的理论关怀却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否定与批判,而是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解构之后寻求积极的建构,表现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与社会的高度伦理责任感.但他的批评方法极其独特,是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奇妙结合,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以弥赛亚主义的救赎为目的.他认为这样一个乌托邦原本是人类的本原,是在现代性中被打破的,所以批评的终极指归是重建本原.由此,他的整个理论关怀用他所喜爱的名言来概括,即"本原就是目标".本文以德法文论的差异走向为背景,以本氏思想与这一背景的关系为参照,勾勒出他的文化批判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地形图,使他的这一思想主线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3.
鲁迅和本雅明是生活在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最理想的翻译问题上所持的观点非常相似:借助外国语言来深化本国语言;主张透明的翻译,反对过度归化。他们持有相似观点并非偶然,然而表面的相似也隐藏着各自理论思想的差异。鲁迅和本雅明生活的历史背景、所持的语言观、翻译观存在差异和相似形,同时也折射出各自眼中理想的翻译。  相似文献   
4.
崔溥  李欧 《世界文化》2009,(3):8-9,12
现实秩序的压迫和冒险精神的结合会导致“流亡”,流亡的终点是回家,或者重建家园。但是,如果无家可归,或者无家可建,则就只能永远流亡。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相似文献   
6.
7.
在现代性语境中,"阿本之争"体现了现代性问题的悖论性与复杂性,表征着"现代性的张力"。在电影观上,阿多诺与本雅明有着重大的分歧:前者认为电影是极权的工具,它抑制受众的想象力,有着粗鄙化的商业倾向;后者则认为电影是反抗极权的武器,它打破艺术的贵族化垄断,丰富受众的感知方式。"阿本之争"的背后潜隐着如何认知现代社会与现代艺术的离合关系、如何认清科技的压抑性与诗意性的共生关系以及如何捍卫现代性语境中个体的"完整的自由"等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早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以<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为题的论文.文章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从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并以照相术以及电影为主要讨论的对象,论述了技术革命在当时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  相似文献   
9.
品读     
《江苏教育》2014,(22):2
<正>每天早晨,来自全球各地的信息蜂拥而至,值得一听的故事却少得可怜。原因在于,时至今日,带给我们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须经过解释的锻造。换句话说,现在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不能滋养讲故事的艺术,而只有助于信息的传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的文化批评学者,本雅明对现代社会的研究中碎片性地反映了其消费文化思想:符号消费、迷狂消费、恋物消费,这些思想预见性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消费状况、大众的消费诉求,对当代广告人的广告策划、创意、宣传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广告策划应构建"品牌一符号"理念,创意应凸显"品牌一概念"文化,宣传应传播"商品一个性化"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