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7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尧 《中国钓鱼》2001,(4):29-29
在4个计分区里只赛3场,难以体现机会均等。多次竞技钓赛使我们逐渐认识到,多次变换每个计分区里的人员组成是体现机会均等的又一个重要条件。这样可以防止高手或低手过于集中,以保证个人钓技发挥得更加真实。从这点认识出发,我们可采取如下办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过度:谁得益,谁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过度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已为西方学界广泛研究。对于教育过度的社会影响在国内外学界已有论者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此,笔者主要基于社会学的视野,审视教育过度对教育投资者和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家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大量的经验和成就,但我国于1986年7月1日施行的《义务教育法》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近几年来,大家都在纷纷讨论义务教育法的修改问题,2006年,全国“两会”中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义务教育法的修改问题。因此,笔者想从现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一角度,来谈谈对修改《义务教育法》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机会均等的条件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根源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机会均等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作基本保证;二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承担教育成本,三是要有观念的同步甚至超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改变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状况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普及全民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总体教育水平,增加教育机会,政府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机会均等创造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5.
李庆丰 《教育探索》2001,(10):43-44
新世纪初的教育机会均等,首先是入学教育机会均等,而入学教育机会均等所要优先考虑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的入学机会均等。国家要对因经济、社会地位等原因而不能享有入学机会均等的适龄儿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或采取一些经济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民主化日益强劲的今天,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更是被提上了日程。但是教育机会均等是承认有差异性的机会均等,即教育效果会因受教育者个人天赋、努力程度、能力等的差异而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凭证制度实施的背景二战以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将大量公共资金投入教育事业,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到七十年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的教育支出相对于不断扩张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捉襟见肘,公立学校学生的平均教育经费以每十年40%的速度增长,即使将通货膨胀考虑在内,目前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与素质教育一样,优质教育包含了一种承诺。这种承诺一方面是在教育服务上的优质化,即具有明晰的教育目标、严格的学术标准、优良的教师团队和良好的课程组织;另一方面,希望借助这种优质服务,达成每个个体的发展。那么,这种承诺背后的价值诉求是什么?它需要什么样的实  相似文献   
9.
当高等教育规模扩大时,高等教育机会是否会变得更均等一些呢? 均等程度又如何测算? 从这一视角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到底是趋向于平等,还是更加不平等呢? 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探讨,以及对中日两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首先,我们检验了几种用于标识不平等度的尺度,发现基尼系数等不适于检测类似于升学率这样的由百分率表示的指标.其次,在1992年与2001年之间,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地区差有了明显的扩大.第三,类似情况也发生在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1960年至1975年).理论依据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矫正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机会地区差,今后必须在调控高等教育的供给上多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郑利霞 《教育科学》2007,23(5):59-65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入学机会总量的迅速增加,但机会增多并不等于机会均等,地区、城乡、阶层和性别之间的入学机会不均依然显著存在。制度性教育的天然缺陷、城乡二元制的结构制约、考选制度的隐性不公、成本分担的制度失衡、资本存量的代际影响、基础教育的不均积续、性别偏好的消极影响等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的深层原因。应在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来增进高等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