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501篇
科学研究   16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国内机械工程类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问题,参照德、法、英、及美国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先进理念、选题、过程、评价等,发现差距,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机械类制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改进现有制图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3.
针对巢湖学院机械工程材料及其成形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在理论教学方面,提出了注重总结归纳、 建立专业课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的联系的改革措施;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了实验内容的整合以及实验方法的优化措施.通过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和优化,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应用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介美国五所著名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以克莱姆森大学为例,分析了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实践性教学的特色。主要分析的内容如下:美国大学重视对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数学与物理等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统一编排,实践性教学形式多样化,等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工科学生的非理科思维方式,偏理课程在工科专业教学中常采用理科化的教学方法,导致课程难学难教.《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即是机械专业的偏理课程,需要采用工科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充分重视理论工具;教学中需建立新观念、扩展原概念、采用口诀化、图形化等方法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教师除了规划好课程内容,还应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结合专业对象实施教学,并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6.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本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自动化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科学及基础学科包含的各学科领域、各专业门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调查报告和问题讨论等。欢迎校内外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体制新加坡是位于马来西亚半岛南端的一个小岛国,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当地约400万人  相似文献   
8.
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焊接工程、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8个系部。其中,电气技术应用、焊接技术为省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为市示范专业;现  相似文献   
9.
在2011年这个新站台上,你可以往后看看,但接下来就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前方。孔子曾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管过去的是辉煌还是惨淡,都已随风逝去,你要做的是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10.
目前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尚无成熟和标准的方法。且随着认证工作的深入,各院校机械工程专业原有的达成度评估方法已不能适应认证标准(2018版)的新要求。为此,文章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新要求下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要求的认知机制,梳理其认知渠道。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的“能力形成过程评价和能力达成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培养环节中的“短板”,提出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意见。为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