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题材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到一切均可入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权德舆的"善用常而为雅"是非常重要却又常常被诗歌史忽略的一环。本文从权德舆诗歌题材的"常"和风格的"雅"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轨迹,并对"化俗为雅"进行了具体剖析,认为雅俗共赏在中唐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大雅大俗非大家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2.
唐代诗歌发展至贞元后期,一部分诗作中出现了求奇求怪的趋向,到元和,形成了怪奇诗派。从表面看来它和当时朝廷推重的典雅诗风截然不同,但在本质上它们有相似处——求新求变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作为台阁诗风的代表,权德舆提出了"善用故而为新"文学主张,并多方探索寻找诗歌新的发展空间。文章从权德舆、孟郊等的诗作入手,分析唐诗由盛至中的发展变化,进而指出,贞元年间,唐诗的变化是广泛的,其中已经有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的萌芽。  相似文献   
3.
素有"羲里娲乡"之称的秦安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孕育了像秦王朝的奠基者秦襄公、西汉"飞将军"李广、前秦王苻坚、一代明君李世民、著名大诗人李白、中唐杰出政治家李翱、明代著名文学家胡缵宗、清代著名学者安维峻等历史名人,官至宰辅的中唐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权德舆就是其中之一。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秦安县王尹乡)人,生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十  相似文献   
4.
权德舆为唐贞元元和文坛盟主,而学界至今犹未关注。稽核权德舆事略,勾检权集本末而评论权德舆诗文,抛砖引玉,以待来者。  相似文献   
5.
权德舆乃贞元坛的盟主,在当时影响巨大,元和坛的重要作家均蒙其提携,对元和学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早年“孤弱”的权氏之所以登上坛盟主的地位,除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而外,其良好的家世背景,学术渊源也为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两《唐书·权德舆传》及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为基础,钩稽《权载之文集》及其它典籍中的有关资料,对权德舆先世及行事作编年排列,重在考订其历官年月,揭示其为人、为官的端正品格。文中还揭示出了权德舆幼年丧父而少年即能以文章知名士林,一生为官端正的优秀品格,其中,其先世以儒学传家,以德行、政事、文章显世的家风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权德舆虽官至卿相,仕宦显达,但一生创作有近400首诗歌,不仅数量可观,众体皆备,且在三个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一,诗歌思想内容涉猎广泛。前期诗歌内容或抒写情志、或抒写对山水自然的热爱、或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或描写羁旅行役之苦等。艺术风格趋向于质朴自然、清丽典雅。其二,后期诗歌内容受时代的局限,主要是抒写朋友间酬唱送别的欢乐,与名僧贤士结交、游历壮丽山川的愉悦和家人团聚的温暖和满足等,表现出社会转型过渡时期台阁体痕迹。世俗气息、生活气息依然是诗歌的主导趋势。因此,无论是前期艺术性较强或是后期世俗化很浓的诗作,德舆都写得极富生活气息,都一样清新、灵动、情真意切。其三,权德舆第一次完整地表述出了意境的含义,从而使文学创作赋予了巨大的美学价值,使意境在古典文学创作中折射出迷人的光芒。其诗上承盛唐余音,下启中唐诗风,在中唐文坛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8.
权德舆 ,中唐文坛诗文创作大家 ,韩愈等人对其评价甚高 ,并推举其为中唐文坛的“盟主”、“宗匠”。今有《文集》五十卷存 ,其中诗十卷 (含赋三篇 ) ,各体文四十卷 ,规模与韩愈文集相当。读其诗文 ,可以发现其思想成份比较复杂 ,儒、释、道三家兼而有之 ,三者之中又以儒为根本 ,去沟通、融汇释道。  相似文献   
9.
权德舆,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文名之盛应召入朝,官至卿相,仕宦显达。一生著述颇丰,有诗文集五十卷行世。创作有400多篇文章,众体皆备;提出了明确的诗文理论。其诗上承盛唐余音,下启中唐诗风;其文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其文学成就很高,在中唐文坛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10.
“玉台体”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学现象在中唐出现,是唐代诗歌发展的必然历程,同时也是这一时代诗人对它们的欣赏、共鸣与接轨的结果。它以超越盛唐、追求新变为主要目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给后代诗歌创作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