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人们在观察风景时,需要寻找一个恰当的视角,据此不仅可以俯瞰全景,一览无余,而且可以使景区的重点凸现眼底,使点与面得到适当的兼顾。学术研究也是这样,研究者选定一个恰当的研究视角,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优秀成果的形成。近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青年教师李玉用博士的《宋元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研究》(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年出版,以下行文中简称"李著",凡引及处仅注页码),这种看法得到了再一次的证实。李著从三教合一的视角研究宋元道教,从宋元道教的视角研究三教合一,对宋元道教三教合一的思想进行了系统  相似文献   
2.
《千忠戮》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部重要的剧作,但它为何人所作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现在一般倾向于将其归为李玉所作。然而《千忠戮》的美学倾向与李玉的剧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追求稳定中心的皇权意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天子圣明观念明显淡化;与抽象处理矛盾冲突的古典方式有所不同,《千忠戮》开始突破忠奸两种观念的对立,人物性格具有了多重性和复杂性;与最终达到平衡状态或大团圆有所不同,《千忠戮》的结局出现了明显淡化团圆的趋向。将《千忠戮》从李玉的作品中分离出来,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作品归属问题,实际上,它关系着我们对包括戏曲演变在内的整个明清文艺思潮的审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仲秋时节,记者专访李玉贞老师。从上饶县黄沙岭乡中心小学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山路的颠簸后,终于在泸溪河边上的中洲小学见到了她。她的脚几天前崴了,走路一拐一瘸的,由学校的两位年轻女教师搀扶着。她黝黑的皮肤,敦实的身材,朴素的衣着,淳朴的笑容,从外表看就  相似文献   
4.
二十年,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可以带来白发、皱纹,也可以让一名年轻教师成长为享誉一方的名师。经过二十年的从教生涯,她成为受学生爱戴、家长尊重、同事认可的好教师,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静海县十佳青年教师、静海县十大杰出青年等桂冠一顶顶地戴在她的头上……她就是曾经荣获国家级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的,天津市静海县第五中学教师李玉菊。  相似文献   
5.
2011年1月28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玉英在新余市市长魏旋君及省文化厅领导汪天行、史文斌、任永新等陪同下,考察了江西省图书馆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分馆和文化共享工程罗坊镇基层中心。  相似文献   
6.
李志珍 《文教资料》2014,(31):150-151
孙郁,清初戏曲家,字右汉,号雪崖,直隶大名府元城县人(今河北省大名县人)。著有《漱玉堂三种传奇》,分别为《绣帏灯》、《双鱼珮》、《天宝曲史》。生卒年不详,大约生于明末万历时期,康熙初期在世。因为与苏州的著名戏曲家李玉为同时期的戏曲家,所以,他的署名为“苏门啸侣”的传奇《天宝曲史》的著作权遭到了质疑,本论文根据《天宝曲史》的序文和孙郁友人对其的评价资料,考出《天宝曲史》为孙郁所作,“苏门啸侣”也为孙郁的别署。  相似文献   
7.
他本科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后来又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相继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如今,他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一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小学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信息化、高可用性区域数字资源应用环境、信息技术服务于教与学的有效应用、移动学习、智能教学系统等多个方面。他就是李玉顺老师。  相似文献   
8.
李玉以超群的勇气反思了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洪流中,都市人群的人性迷失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畸形关系,令那被受恨情仇垄断已久的银幕有了别样的现实风暴[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全国青联委员、青年表演艺术家。李玉刚可以说是中国"两声系"的经典代表,不仅是声音,连外型都是"双面",其美人形象比原本形象更令人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就是"惊艳",无论是用来形容声音还是扮相都毫不夸张。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责任     
看过本刊去年第10期吴怀林、孙雏凤的《有感于于永正老师蹲着板书》和李玉山的《迟到的“对不起”》两篇文章,对于永正和李玉山两位老师的高度责任感深表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