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说话训练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呢?这个要求是: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与人交谈,讲述自己的见解,向别人介绍事物,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到语言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  相似文献   
2.
薛勇 《教书育人》2005,(6):41-41
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层层剖析,环环相扣,论证严密,结构严谨,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理智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学生通过听教师的讲授,不仅学到知识。也受到思维的训练,还受到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的熏陶和感染。虽然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苟言笑,但内心却充满对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人的理智能力发展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3.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典型的科学说明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说明语言规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说明文。编者刘真福老师曾引用《文心雕龙》里“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来阐述选编本文的意图。这足以告诫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这“第一课”。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以下三点:一是感受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培养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意识;二是学会准确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三是学习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全篇和段落的内容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思路: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逆推法”,指的是沿与物体实际发展过程(或变化现象)完全相反的过程(或变化现象)去分析推理问题,然后采用合适的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人的逆向思维活动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呈现.利用此法来解决抽象复杂的问题,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问题变得条理清楚明朗化,从而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逆推法、在很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都可以被采用,  相似文献   
5.
集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若以选择题或者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两种考查倾向,一是考查集合的基本概念,二是一些基本运算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出解答题的可能,集合常与其他知识(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等)进行交汇命题。考查中学数学的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集合这部分内容中的数学问题时。倘能积极挖掘问题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起到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6.
刘蓉  王东维 《历史档案》2007,(1):55-57,80
图书分类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曾说:“类书,犹持军也。若有条理,虽多而治;若无条例,虽寡而纷。类例不患其多,患多之无术耳。”郑樵的话形象生动地说明,分类如有系统,分得细密,书籍再多,也能条理清楚。如果没有系统,就会杂乱无章。类例不明,图书失纪,也就更谈不上研究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首先就要掌握古代史籍的分类,而史籍分类,则主要体现在历代编修的诸多目录书中。史部目录的形成,又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历史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万红艳 《新课程研究》2007,(9):32-32,23
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方面。高中学习阶段对书面表达的要求是根据提示情景写出120词左右的文章,切中题意,条理清楚,语言准确得当。但是面对那些写作功底较差的学生,他们写出的东西往往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中文式英语"。教师就必须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一问题,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接受  相似文献   
8.
谢伟强 《学语文》2004,(5):34-35
1、问题的提出语文新教材第二册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第三单元是《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学习的重点是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在写作指导和写作练习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明显不很积极主动,上交的作文也属“应付”性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众多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联起来的一条线。所谓“线索穿珠”式是通过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把文中的人物或事件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线索是统摄和连缀各个场面、各个材料的纽带,它体现了各个场面、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晓 《湖南教育》2001,(9):46-46
巩固性结尾。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较多,知识点较为分散。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在教完新课时,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概括,使其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并提出若干涵盖本课教学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回顾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