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付兴 《图书馆学刊》2012,34(11):124-125
杨以增师友交往十分广泛,且秉持了"同志为友"的原则,所与交者多在学问、兴趣方面有相同之处,并对其购书、藏书、刻书等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对海源阁藏书楼的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
李付兴  马增敏 《晋图学刊》2013,(1):72-74,79
杨以增是清代道咸时期的著名藏书家,他在学术上主张以汉学为主、会通汉宋,在藏书上则经史并重,重视珍善本的收藏,并刊刻了大量书籍,用广其传。其治学和藏书思想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学术环境、学术潮流的转换密不可分的,经历了一个由服膺北海到会通汉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印文"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未食字。遗子孙,承此志。"此系清代著名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为"杨家藏书楼"所撰《海源阁藏书铭》。  相似文献   
4.
來新夏 《中国文化》2010,(1):198-200
<正>林则徐和杨以增是清道光后期著名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以抗英的"反鸦片战争"而获民族英雄的美誉,杨以增则以搜求、保存古籍,创建海源阁而成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林则徐(1785-1850)比杨以增(1787-1856)大两岁,杨以增比林则徐晚死六年。应当是同时代的人。他们的仕历也大体相仿,都是  相似文献   
5.
杨以增(1787-1856年),清山东东昌府(今聊城)人,字益之,号至堂,晚号东樵,死后谥端勤.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曾历任贵州、湖北县、府、道知事,再授河南开河道,转两淮盐运使,后擢任甘肃按察使,陕西布政使,权陕甘总督,总理粮台,转江南河道总督.  相似文献   
6.
京杭大运河自元代修会通河开始流经聊城,促进了聊城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成了聊城文化族群的兴起。聊城文化族群受八股文化的影响,多数因科考取得功名,进入仕途而兴,又恪守儒家文化的忠孝节义等文化理念,家族内部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外注重教化,敦睦亲邻关系。各文化大族之间遵守封建礼法,用姻亲、师友、世交等关系互相维护,用封建礼法相互制约,保持了各文化家族较长时期的传承不衰,造就了聊城文化的丰厚底蕴。  相似文献   
7.
《蔡中郎集》明清刻本颇多,且卷数不一,各本文字讹误参差。海源阁藏书楼主人杨以增搜集诸本,于咸丰三年刊成《蔡集》十六卷,学者誉为"自有《蔡集》以来,未有如此本之善也。"杨本特点为校勘精审,校勘成果突出,且收录齐全,仿宋精雕。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0,(2):190-190,F0004
印文“禄易书,千万值。小胥钞,良友贻。阁主人,清白吏。读曾经,学何事?愧蠹鱼,来食字。遗子孙。承此志。”此系清代著名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为“杨家藏书楼”所撰《海源阁藏书铭》。  相似文献   
9.
<正>劫余幸存小琅嬛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历时百有十年,四代赓续,南北精帙,萃于山左,海内仰之。然而时逢衰世,屡罹兵匪劫掠,藏书星散。天意垂怜,劫余之书万帙归公:宋元珍本归藏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明清普通版本悉归山东省图书馆。可谓不幸中之大幸。海源阁与铁琴铜剑楼齐名,有"南瞿北杨"之誉。瞿氏世居江南人文荟萃之地,占尽地利,收聚满坑满谷,但其家仅是当地富户,子孙多未出仕;而杨家虽在北方,既富拥资财,父子又均为进士出身,跻身官  相似文献   
10.
梅曾亮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其《柏枧山房集》最能反映他的文学成就。山东聊城海源阁藏书楼主人杨以增杨绍和父子于咸丰、同治年间刻有梅曾亮诗文集三种,其中《柏枧山房集》同治三年补刻本为最佳刻本,亦为足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