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5,(10):35-3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首诗都是杨万里所作,都是描写夏天的荷塘景色,构思都很新巧,语言都很通俗流畅,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所写景物不同。两首诗虽然都以荷塘景色为描写对象,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以下简称《晓》诗)写的是诗人对整个荷塘的总体观感:满眼碧绿的荷叶远与天接,荷花在日光的映照下格外鲜艳夺目,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盛夏的西湖之美远非其他季节所能比。这首诗主要写西湖的静景。而《小池》(以下简称《小》诗)写的是诗人近距  相似文献   
2.
正夜深人静,桌前灯下,茶香袅袅,思绪飘飘,用心推敲,该如何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上出味道。教材捧在手里,一遍遍读,一遍遍看书中的插图。然后,把书合上,闭上眼睛,只觉得脑里满是绿荷,满是红花了,隐约间,似乎还有含糊的道不出来的情。想到荷,就想到了那些与荷花有关的诗句来。于是,就想到了从温故入手而导入新课。因为预备铃响过之后,还有一分钟的时间才上课,而这一分钟的时间,足够背诵两首古诗了。  相似文献   
3.
正一轻轻松松聊方法师:汉字是有画面的,(板书"雨")闭上眼睛,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生:雨下在房顶上、窗户上的样子。生:雨下在春意盎然的花园里,我还闻到了花的香味。师:会想象的孩子会学语文。(板书:想象)再看——(板书:松竹)猜一猜,滕老师后面会写什么?生:梅。师:(板书:梅)你怎么就知道我会写这个"梅"呢?为什么?生:松竹梅,岁寒三友,它们三个有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寻找教学切入点师:最近我们学过两首诗,一首是《游园不值》,我们背一背!(生背诗)师:背诗和读书不一样。背诗要慢一点,慢了有时间去想象,有了想象,才能看到画面,有了画面,我们才能欣赏到古诗的美。我们再来背另外一首《宿新市徐公店》。(师生同背)师:刚才我们背的两首诗出自《古诗两首》,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古诗两首》(板书课题)。看这两首诗,题目很长,谁能读好这两个题目?(学生读诗题,教师评价。)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第七单元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理念 常见的古诗教学是一节课学一首,或主要学一首,再拓展多首。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具有“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的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其中,杨万里的七言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特别明显。教学时,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用心诵读、品味、感受,他们就能从中聆听到悠扬悦耳的旋律,  相似文献   
7.
刘坤 《教育文汇》2008,(6):39-40
听过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颇有感触。 在学生读了几遍古诗之后,老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至于自学什么,有什么目标,老师没说)。于是,学生们翻开辅导书,边看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往课本上记。之后是交流。学生们东说一个词语的意思,西说一句作者的介绍。一阵热闹过后,老师认为大家对古诗的意思都掌握了,就开始做所谓的“拓展”,后半节课基本就是在“拓展”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8.
那天,我正在教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安排学生自由朗读,无意中踱到一位女同学面前,发现她并没有读书,而是专心致志地拿着水彩笔在课本上描画着什么。她画得是那么投入,根本没有注意到我就站在旁边。本来,在语文课上画图属于“不务正业”,但我并没有惊动她,而是走近些,低下头仔细欣赏她的作品,原来她是在给课本中这首诗的插图着色。  相似文献   
9.
玩的是心跳     
午后的福州西湖,微波荡漾,碧绿的莲叶上许多晶莹剔透的小水珠随着摇曳的荷花不停地滚动。如一斛珍珠在滚来滚去。虽没有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样诗情画意的景致,却别有一番韵味。  相似文献   
10.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诗句的意思,能感悟诗句的精妙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