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学习》2004,(10):48-49
1973年4月7日,毕加索长眠在自己的画室里。他曾说过:“回到斗牛场吧,在那里死得其所。”他终于壮烈地死在自己的“斗牛场”上了。曾有人花了五年功夫,把毕加索的作品列出一份清单:各种油画、素描、版面共计有  相似文献   
2.
由毕加索发明的立体主义风格,作为现代主义在绘画领域的第一场运动,经历了从早期对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歌颂到后期对古老传统的回归的转变。其一以贯之地打破和重组整体,从多重视角展现新的时间观念、表达对乌托邦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同时,也陷入了现代主义因远离现实、自我指涉而无法表达的窘境。通过对这一典型风格的意识形态批判分析,不仅能够还原现代主义主观孤立的表面背后真实的历史,也能为今天面临的文化转向提供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毕加索一生创作的作品中,给人们印象最深的除了控诉德国法西斯罪行的《格尔尼卡》外,还有就是他画的和平鸽。[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是一幅能够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与救赎的优秀艺术作品。它在有限的画幅空间里创造出了具有无限冲击力的视觉形象,令人眼球为之惊颤。画家深沉强烈的情感恣肆宣泄其上,使这滚滚而动的精神波涛一波又一波地无限扩散,令观者淹没于画家个人的情感海洋之中,感受到画家对战争成熟又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徐日扬 《广东教育》2007,(7):148-148
曾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面对着精致漂亮的图片、美轮美奂的经典石膏像,却是一脸的茫然,对美熟视无睹,发现不了美,体验不到美,感受不到美的熏陶,更谈不上为美而感动.这些学生就算面对最伟大的美术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竟也是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6.
萨尔瓦多·达利和毕加索都分别是开创一代绘画史的艺术先驱,受人景仰的画坛奇才.虽然许多评论家认为两人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绘画风格趋同,但两人就同一战争题材却存在表现手法截然不同的表现.达利的画面木然的表现这战争的血腥和无人性,而毕加索的画面则充满着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对未来充满信心.而这不同的表现后面有深刻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普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冲击,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教学程序上的解放。然而事物的双面性也让多媒体教学在现实操作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美术作品的欣赏不能脱离语言的引导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多媒体的使用一改以往单一的课本图片加教师讲授示范的传统美术教学方式,丰富的图片素材能开拓学生的眼界,尤其是对于信息接触面较窄的农村孩子来说。例如,在学习《格尔尼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画家吸取众家之长,勇于创新开拓的美术精神,在作者介绍时讲到毕加索是  相似文献   
8.
9.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与其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国家大力抓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新的任务与目标。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基础教育培养目标服务的,美术教材精选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课业又是互相融合的。新课程理念下  相似文献   
10.
半加索创立的立体主义打破了一个固定视点的绘画方式,以多视域的角度把人物的后面、侧面、正面都表现出来,在一个平面上表现全方位的空间,解放了人被动的作画限制,随心所欲地组合新的画面图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