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的[双调.水仙子]《寻梅》,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作家所要寻找的梅花的形象是以历史上一位女性为依托的,这位女性是唐玄宗曾经宠爱过的梅妃。作家把梅花、梅妃和自己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本文从这三方面来探讨梅的本体及隐喻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梅妃形象是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中的一个重要存在,缺少了她,李杨情缘中的戏剧性张力则会大为削弱。本文考察梅妃故事的形成,认为它不仅仅是某个文人的创造,而有其层累性的生成过程:其故事形态起源于天宝年间宫女的"口述历史",由"口述历史"转化为民间叙事,在民间叙事的基础上,经由文人写定,并于其间添补进一些文人叙事的成分,于是构成了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人物故事,梅妃形象的内涵因而具有复合意义,并对后世同一题材的叙事作品尤其是戏剧产生特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梅妃故事产生过程的梳理,可认为梅妃的形象是有意识地针对杨妃的形象而精心塑造出来的。但明代戏曲《惊鸿记》中梅妃的形象有了很大发展,她不但谴责、抨击杨妃,形成作品贬杨褒梅的倾向,而且还突破情缘层面,通过抨击和褒贬将矛盾扩大到政治领域、后宫生活、君臣关系、民族矛盾等。这是明代梅妃故事发展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程砚秋名剧《梅妃》来研究京剧典籍英译,论述其英译原因,并以第十一场(别院中)为例对《梅妃》唱词进行中英对比分析,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梅妃之事至迟在晚唐已见于著述,这与今本《梅妃传》跋文所记“大中二年”写本,正为同时。有关梅妃其人的怀疑应该慎重,决不能贸然断其子虚乌有、宋人杜撰。今本《梅妃传》无名氏跋文真实可信。《梅妃传》有一唐写本,撰者不明,语辞凡俗,经跋文作者润色,而成今本面貌。从叶梦得的仕履和叶廷《海录碎事》等信息可知,今本《梅妃传》写定时间大约在叶梦得移任福州的绍兴十三年至十八年的五年间(1143-1148),而其定稿者当是与叶梦得年龄相若之闽籍人士。  相似文献   
6.
梅妃资料搜集发现郑樵《通志二十略》中虽没有收《梅妃传》,但其中有多处描述成为《梅妃传》的重要素材。这对研究梅妃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梅妃     
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血液喷上采,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论古近代小说三部(篇):宋代佚名小说《梅妃传》极大地丰富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内涵,对后人同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晚清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是模仿《红楼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映了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颓废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陈天华的《狮子吼》则是二十世纪初年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