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体育   3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左传》中关于楚庄王“夫文,止戈为武”这一命题的记载在中华文化史上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语言文字学和哲学两个不同层面上的论争。语言文字学层面主要是对“武”字在文字结构方面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分析讨论,哲学层面主要是对“止戈为武”这一命题隐含的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等进行的考察探讨。所以这一论争具有训诂学和文化社会学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从文字结构的角度出发,"止戈为武"和"正弋为武"是"武"字结构的两种形式,由于结构的不同,其意义也各异。此外,有些学者认为"武"与"吾"相同,在强调技术之时,更注重建立在器物层面之上"德"的修养,即君子论剑,比的是"德"和文化修养,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文章通过对"武"诠释,让人们对武术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明确“武”字的确切含义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意义,采用文献资料与逻辑思辨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字的基本含义和哲学意蕴进行考辨。结果显示,后世关于“止戈为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止”字的释义上。语言文字学界从字的象形会意视角将“止”字释义为“足,足趾、行”,认为“武”字的本义是“征战、征伐、示威”;而武学军事学界从战争观、军事观、武德观视角将“止”字释义为“制止、止息”,认为“武”字的本义是“止息干戈”。文章认为,两种不同层面的观点均非是对“武”字圆满阐释,“武”字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动武”与“止武”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止戈为武”公案展开字源学的考辩,认为:“武”字属会意字,“止”字作为“脚印”的象形字符,其原始赋义逻辑为“双止为行,单止为停”。故而“武”字的原义不排斥“止息干戈”的传统理解,并以“持戈”与“止戈”保持文化张力。武字的“止戈”命题暗含中国文化对于暴力的合理运用、规训和控制,也由此而“自性具足”地生发中华武德“勇-智-仁”核心结构。具体而言,其一,“以暴制暴”的“止戈”,生成武德首要前提之“勇”;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止戈”,生成武德艺术品质之“智”;其三“有戈不杀”的“止戈”,生成武德德性伦理之“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