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与史学》2005,(2):24-25
清代阿拉善霍硕特旗札萨克印(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档案馆提供)阿拉善霍硕特旗档寨是我国现存最为完整系统的清代蒙古札萨克衙门档案。此印由康熙帝于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赐予该旗首领。  相似文献   
2.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明清,延续了1300多年,是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他们的名字。  相似文献   
3.
明代殿试管理制度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科举考试制度化、经常化,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官吏的基本途径。殿试是最终决定进士录取的考试。明代采取诸多举措,完善殿试各项制度,加强国家对考试的宏观管理,为进士选拔有序地进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官吏队伍的文化素质,造成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会试和殿试。当然参加院试考试之前,必须要取得童生资格。  相似文献   
5.
6.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公历1904年,中国举行最后一次会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末班车。因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的破坏,加上几年前公车上书的影响,这次会试与上一科(1903年癸卯恩科)同样,移至河南开封举行,殿试才回到北京。末班车主考(总裁)四人:大学士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当年虽然中了进士.却是三甲检讨(检讨为一种职务),为此.他一直耿耿于怀。旧时殿试揭榜,鼎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第四名及其后若干名为二甲:剩下属三甲.次品,称“同进士出身”。按清朝惯例。一般都外放地方当芝麻官。曾国藩虽得强援而当了京官.  相似文献   
8.
今之高考作文,较古之殿试策问,二者在精神实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有特别明显的相似之处或继承性。状元殿试策问,重在引导天下学子关注国计民生,于古于今都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与启示意义。故考察古之殿试策问,关照今之高考作文,不论对于正确认识科举制度,还是对当今高考作文的改革与发展,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中对获得最高层考试取录者的称呼,清时期,童生经过县(府)试及格者称秀才一第一名称案首;秀才通过在各省城举行的乡试取得举人资格,第一名称解元;进京参加会试,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由贡士通过皇帝亲发策问的殿试一被取录者称为进士。进士分三等,统称三甲,前一、二、三名  相似文献   
10.
宋代殿试不黜落之制始于仁宗嘉二年 ,但杂犯者仍遭黜落。至元三年 ,特别是元八年以后 ,殿试杂犯亦不黜落 ,只给予降等的处罚。此制一直沿用至南宋末而不废 ,并对后世影响很大 ,明清科举取士中的殿试不黜 ,当直接继承了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