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4篇
  免费   2篇
教育   1332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6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极具个性的一位作家,他以田园牧歌式的笔调讲述了一个《边城》故事,但在这乡土抒情模式下却透露出作者的文化守成意识及对现代文明的警醒。分析作为牧歌形象的边城和反现代性的边城,可以从中看到沈从文先生牧歌咏唱下的理性思考及其背后的彷徨。  相似文献   
2.
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沈从文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不得不在辍笔改行50年之后的上世纪80年代,才被重新挖出来,引起世界好评,反过来又影响到国内的关注与  相似文献   
3.
4.
在我国现代学史上,有一部小说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这便是沈从先生的《边城》。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沈从文湘西小说《边城》,《长河》中人物性格变化和社会历史环境变化的分析,寻找沈从文笔下理想人生形式和现实之间矛盾的原因,从而使沈从文的文化批判的意义和成因得以凸现。  相似文献   
6.
少年沈从文     
沈从(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人。1917年小学未毕业,就两次随军,然后又从事过税收工作。1922年孤身来到北京学习写作,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一生共出版了70多种作品集,是现代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体作家”。  相似文献   
7.
刘滨 《记者摇篮》2006,(10):12-13
沈从文,我顶喜欢的一位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我顶不喜欢:“我和我的读者都在慢慢老去”。如今,这句话用在国内媒体的读书版上,好像再合适不过。而我,如今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好一个读书版。“老去”没什么不好,一个阶段的读者有一个阶段的阅读需要和阅读理解,我自己给下了个不准确的定义:隔代阅读。想弄好一张报纸的读书版,就要满足这种隔代阅读的需要。有了孩子的人,还没有孩子但却是别人的孩子的人都知道,代沟是划不开的天伦之乐,这里有DNA,是改不掉的符号;这里有荷尔蒙,是理不清的变异,老子与儿子,喝着一碗粥,品的是不同滋味。现在的学校,又…  相似文献   
8.
黄海 《天津档案》2006,(12):61-62
当我伫立在一代豪沈从基前已是秋旧西斜了。 我从省城千里迢迢跑到偏远的湘西凤凰古城.来拜见纯厚而崇高的“乡下人”——学太师沈从之墓。我知道.这会牵动我许多情思和伤感。  相似文献   
9.
风雪叩门人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梁宗岱、金岳霖诸先生读诗品文,谈古论今,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0.
怀念从文     
巴金  西泠 《出版参考》2005,(1):32-33
沈从文的身边,一直围绕着诸多关心他的老朋友,巴金也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文字中,不仅充满了对这个“文运”不佳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感慨,也饱含了对自我精神的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