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20世纪初学堂乐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杰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79-81,85
在中国音乐史的分期中,常常把学堂乐歌看作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学堂乐歌缘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变法新政",为适应中国人民富国强兵、抵御外侮、追求民主自由的强烈要求,由李叔同、沈心工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所倡导,它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当时的青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为音乐知识的普及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新民"为目的,近代的"诗"与"乐"重新开始合作,并产生出大量的乐歌作品。但是,在"教育"与"文学","国家"与"私人","工具"与"艺术"间不断游弋的身份认同,使近代乐歌的歌词呈现出"浅白"与"文雅"的不同面相。这种语体实践,除了对中国现代的新诗运动具有最初的示范意义外,其所包蕴的复杂的文化内涵也为研究者理解近代文化的多元与丰富、理解那一代人的思考与顾忌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3.
教材是为教育而服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理念和功能的转变,教科书的设计要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因此,需要新课标音乐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呈现音乐作品,还要通过活动设计向师生指引或提供体验作品,以及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一)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  相似文献   
5.
沈心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他在中国教育界发起的"学堂乐歌运动"让学堂乐歌广为流传。本文主要介绍了沈心工的生平,及其领导的学堂乐歌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并具体分析了沈心工乐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学堂乐歌的开创者沈心工,并非生于音乐世家,但他凭借对音乐的观察、爱好和对音乐教育的独到理解,开创了近代中国学堂乐歌时代,并创作出了近二百首音乐作品。他的代表作《黄河》充分展现了他的音乐创作才华。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进程中,音乐被视为西学体系的一部分,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呈现出截然的断裂。1898年,康有为以德国学制为例,在《请开学校折》中,向光绪皇帝建议,仿效德、日,开设"算术、舆地、物理、歌乐"等课程。20世纪初,留日学生曾志忞、沈心工和李叔同等人倡导与推广"学堂乐歌",成为近现代新式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长期执教于杭州师范学校,被誉为"音乐妈妈"的南派二胡名家、音乐教育家顾西林正是在"学堂乐歌"兴盛时期,于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美育建设要凸显中华美育之精神,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扎根中国,回归经典美育论述,从先贤处汲取美育智慧。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中国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70—1947年)一生致力于学校美育,是中国近代学校公共基础音乐课程的开创者之一,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歌词创作的人之一。从沈心工音乐教育思想与具体教学实践两个角度切入,爬梳史料、以古鉴今,试为当代学校美育工作提供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