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信息传播   1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老照片     
叶至善 《出版史料》2004,(4):F002-F002
父亲列名发起文学研究会,作文支持《小说月报》之革新,都由郑振铎先生通讯接头。1921年3月,父亲始访沈雁冰于其上海鸿兴坊寓所,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思路之精密与知识之广博,又得见其弟沈泽民先生,亦一强毅英挺之青年。闻说郑振铎先生亦已莅沪,乃相约于次日游半淞园,商量创刊《文学旬刊》,印行《文学研究会丛书》,并摄影留念。父亲站于右边,沈雁冰席地而坐于其前,郑振铎坐于中间, 旁一少年即沈泽民。  相似文献   
2.
1920年11月下旬,时年26岁、做编译工作已有4载的浙江桐乡青年沈雁冰被商务印书馆擢拔为《小说月报》主编。商务印书馆的老板希望靠着这一动作彻底改变杂志销量每况愈下的境况。  相似文献   
3.
朱农 《出版史料》2009,(1):30-35
沈雁冰(茅盾)致范用的信 前由戈宝权兄转致尊意,因迁居诸事栗六,至今始能报命,为歉。字太劣,聊博一笑耳。另两纸乞转交宝权兄为荷。此致敬礼,并颂。  相似文献   
4.
听到茅盾逝世和恢复党籍的消息后,秦德君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也要求恢复党籍。但邓小平的亲笔批示,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作家茅盾的原名)在病危中,致信中共中央:"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3月27日,沈雁冰在北京逝世。我以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的身份,参加了"沈雁冰治丧办公室"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沈雁冰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进入商务印书馆;他在商务印书馆的时间不长,但因缘不短。最早的文献记录是在张元济的日记里。《张元济日记》1916年7月27日的“用人”栏里记有:北京分馆经理孙“伯恒来信,卢鉴泉荐沈德鸿。复以试办,月薪廿四元,无寄宿;试办后彼此允洽,再设法”。卢鉴泉名学溥,是沈雁冰的表叔:当时是财政部公债司长。沈德鸿是沈雁冰的名,不久他进了商务。沈雁冰到商务编译所,开头短短一段在改函授生英文课卷,此后和高级编辑孙毓修一起工作。孙毓修是江阴南菁书院学生,所以得到当时版本目录学家缪荃孙的熏陶,1908…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2006,(11):F0003-F0003
提起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等尽人皆知。提起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沈雁冰的经历,就鲜为人知了。茅盾的原名叫沈雁冰,1916年8月,20岁的茅盾经他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最初他在编译所英文部批改函授学生的卷纸,后来由于写了一封关于《辞源》问题的信而引起了商务  相似文献   
7.
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于13卷8号由沈雁冰主编开创了“创作批评”栏目,对于当时不成熟的批评界,沈雁冰有着清楚的认识,因而并没有对此专栏预设下很高的想象与期待。1923年郑振铎担任主编后,在14卷1号取消“创作批评”另设“读后感”一栏,在15卷开始又取消了“读后感”一栏,实质上郑振铎并不看好这两个栏目,作为学院派学者,他认为这种批评只可算做读者的见解。两位主编对于批评栏目的态度相差不远而在运作上却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沈雁冰主编的编辑心理更多地体现出宽容同情、具有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精心培育人才的大家风范,他的态度明显是鼓励的,这也使得批评迅速扩大影响;郑振铎编辑却更多表现出治学严谨的学者风范,其编辑行为与编辑选择促使批评更趋近于严肃、端正的学院派风格,使得批评更具有了学术性的内涵与价值,在理论层面上提升了现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8.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10.
李频 《编辑之友》1993,(3):37-40
在中国期刊发展史上,茅盾曾倾心投入期刊评论工作,可以说是现代期刊评论的先驱。早在五四时期,茅盾就倡言期刊评论:“倘使一二‘有心者’肯破费工夫,博览每月出版的大大小小面目不一的文艺性定期刊,写这么一篇‘每月定期刊鸟瞰’之类的文章,给这个千奇百怪的‘文坛’画出一幅‘卡通’来,算是社会生活反映之反映,则对于读者未始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